佛山大学“和光同尘”实践队走进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调研非遗中洞擂茶技艺

发布时间:2025-07-16 10: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春栩 张之嫦 曾雨诗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风光旖旎、历史悠久的惠州市,流传着一道别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中洞擂茶。它不仅是客家人世代传承的饮食记忆,更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乡土人情。作为惠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中洞擂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张“活”名片。

2025年6月,佛山大学“和光同尘”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深入调研中洞擂茶的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并对当地擂茶非遗传承人戴木贵师傅进行了实地采访。

千年古法,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中洞擂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村民口述及史料记载,其起源可追溯至汉朝 ,最初是村民在劳作间隙用于解渴、提神的饮品,后逐渐演变为集饮食、待客、交流于一体的日常食俗。尤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擂茶因其食材丰富、制作简便,成为中洞村民餐桌上的常见“硬菜”,也是邻里交往与情感联络的重要媒介。

时至今日,中洞擂茶仍以其古朴的口味和独特的制作技艺在当地广泛流传,成为惠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惠东县非遗“中洞红军茶”的介绍木牌

▲图为戴师傅正专注制作擂茶的场景

匠心传承,擂出味道与情感

为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技艺,实践团队特别拜访了中洞擂茶传承人戴木贵师傅。在他所经营的中洞擂茶馆内,戴老师亲自示范了擂茶制作的全过程。

现场,他熟练地将茶叶置于擂钵中,手握擂棍细致研磨,茶汁渗出后,再依序加入炒花生、芝麻、米粒等原料,继续研磨成浓稠糊状,最后冲入热水,一杯香浓扑鼻、温润可口的中洞擂茶便制作完成。

▲图为戴师傅向队员们分享亲手制作的擂茶

“擂茶的灵魂在于手工擂制,要像梳头一样,力道要均匀,节奏要稳。”戴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还邀请实践队员一同上手体验。他手把手指导大家如何运力发力,如何在“擂”的过程中把控节奏。实践队员在尝试中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细与讲究,也在这一“磨”与“研”的过程中,感受到中洞擂茶背后的文化温度。戴师傅坦言,尽管现在已有机械化制作方式,但唯有手工擂制,才能保留最地道、最纯粹的原始风味。

▲图为戴师傅指导实践队员,一同体验擂茶制作过程 

▲图为队员们围聚,学习擂茶制作技艺过程

▲图为队员们共同品尝刚制作好的擂茶

文化传承,不止于“技”

在制作演示结束后,团队成员对戴师傅进行了深入采访。他介绍道,中洞擂茶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客家人的饮食礼仪中地位重要,象征着热情、团结与人情味。

谈及传承现状,戴师傅坦言:“现在愿意学擂茶的年轻人不多。”面对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青年兴趣的转移,这门古老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尽管如此,戴师傅仍坚持定期举办擂茶体验课,向游客和学生传授技艺,希望通过社会参与、青年关注,让这门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非常欢迎你们来调研,也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多宣传、多讲讲擂茶的故事。”采访最后,戴师傅语重心长地寄语实践团队。

▲图为实践队员与戴师傅进行采访交流

新时代青年,让传统焕发新光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与访谈,团队成员不仅全面了解了中洞擂茶的制作工艺,更深切感受到这项传统技艺背后的情感温度与文化厚度。戴木贵师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非遗传承者的缩影,也是文化守望者的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和光同尘”实践团队深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传统的焕新,需要时代的回应。中洞擂茶不仅是味觉的记忆,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青年之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实践调研、图文记录、新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擂茶、走近非遗,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撰文 | 张之嫦

图片 |李世炎

一审 | 曾雨诗

二审 | 梁颖希 何玉敏

三审 | 黄春栩 陈晓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春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