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黄孜涵、刘烨、梁舒婷)七月的岭南,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服务乡村的热忱。近日,佛山大学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青行" 实践团带着颜料、画笔与满腔热忱,走进云浮市新兴县水台镇棠下村,用三天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艺术与乡土的对话。斑驳的旧墙经青年巧思点染,化作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既为这座承载"十珠连环"古韵的村落增添了斑斓新景,更成为青年学子深耕基层、助力振兴的生动注脚。
7月7日清晨,“青行”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云浮市新兴县水台镇,在简单办理入住以后,几位成员在团委干部梁晓聪的带领下走进棠下村踩点。
实践团此行的目标墙面,正位于村文化活动中心旁,原本是村民晾晒作物的闲置区域,墙皮脱落顶端还留着标语残痕。"你看这墙对着村民晒的稻谷,画丰收场景肯定合适!" 负责设计墙绘的黄同学看向墙面前空地晒着的稻谷和花生;实践团的队长郑同学想起作为水台镇特色农作物的粉葛,提议将以该农作物制成的特色饮品“葛爽爽”融入其中,为当地乡村振兴探索新的突破口。经过出发前和实地考察后两次会议,“青行”实践团成员们确定了最终的墙绘设计,并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在讨论墙绘设计(黄福柱 供图)
下午,成员们用村民热心提供的工具仔细刮掉旧墙绘,确保新墙绘的基底平整、干净。接着手持滚筒涂刷白色颜料,覆盖难以刮除的残留痕迹。经过一下午的努力,墙面焕然一新,为后续墙绘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在铲墙面(郑铠泓 供图)
7 月 8 日,成员们开始绘制初稿。他们用铅笔将定好的稿子细致地勾勒在墙上,铅笔线条在洁白的墙面上跳跃,一笔一划间,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初具雏形。
初稿完成后,当天便进入了为墙绘注入色彩这一关键且极具创造力的环节。调色盘、颜料桶整齐摆放,空气中弥漫着艺术创作的兴奋气息。成员们戴上遮阳草帽,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地投入上色工作:有人用滚筒刷进行大面积底色铺陈,让天空蓝、田野绿等色彩均匀覆盖墙面,动作流畅且富有节奏感;有人则手持画笔,细致地为房屋勾勒瓦檐、为树木描绘叶脉,绿色颜料在笔下精心晕染,赋予绿树鲜活的层次感。
工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时交流色彩搭配技巧,“这里的树冠用深绿加深边缘会更立体”“那片田野的黄色再加点橙,会更有丰收的感觉”。阳光热情地洒在大家忙碌的身影上,汗水顺着专注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衣服,可成员们的眼神依旧明亮,笑容在阳光下愈发灿烂。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在绘画。 梁舒婷 供图
在已经铺就的大片蓝天下,田野的斑斓色彩开始显现。黄绿相间的田垄在画面上跳跃,描绘着丰收的图景。团队成员们或站或蹲,有的负责精细描绘浅色衣衫的村民劳作的细节,有的则走到舞台下面,观察整体色彩是否和谐,确保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乡村的深情与想象。蓝色的帐篷在墙边搭建起临时的创作基地,下方的画笔、颜料和矿泉水瓶见证着这充满热情的艺术劳动。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按分工完成墙绘。郑铠泓 供图
图为墙绘完成后“青行”实践团合影。梁舒婷 供图
从清晨到日暮,数日的辛劳逐渐化为墙上的美丽风景。原本单调的墙面,在青行实践团成员们的妙笔生花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场为期三天的墙绘,不仅是艺术与乡土的相遇,更是青年担当与乡村振兴的共振。当颜料干透在墙面上,那些流淌的汗水、村民的笑容、笔尖的温度,都成了 "百千万工程" 里最生动的注脚 —— 青年的画笔,正以热爱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更绵长的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