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吴艺村 蒙梦诗 蒙家康 胡潇宇)“奶奶说河边的水凉快,能去踩水吗?”“如果看到小伙伴掉水里,我能跳下去拉他吗?”7 月 15 日上午,邵阳市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黄桑明先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的问题像夏日的雨点般落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云岫童行” 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防溺水知识而来 —— 在这片水系纵横的苗乡,每一句叮嘱都藏着 “守护” 的重量。
▲图为“云岫童行”志愿者讲解防溺水知识
一、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藏着最实在的提醒
“大家看这组数据:我国每年约 5.7 万人因溺水失去生命,其中 14 岁以下的孩子占了近四成。” 志愿者小李举起统计图表时,指尖微微发颤。屏幕上,一段真实的监控视频正在播放:一个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池塘边追逐,脚下一滑跌入水中,短短几分钟便没了动静。
七十岁的唐奶奶戴着老花镜,凑到图表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念:“陌生水域不能去……” 她的重孙女正读一年级,听完赶紧拽住奶奶的衣角:“太奶奶,我以后不去河边摘野花了!”
▲图为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
二、把 “安全口诀” 变成孩子能记住的 “顺口溜”
“不准私自下水游,不准结伴去野泳,不准无监护独行……” 志愿者小胡把 “六不准” 编成了拍手歌,孩子们拍着巴掌跟着念,节奏里混着窗外的蝉鸣。当问到 “看到小伙伴落水该怎么办” 时,五年级的小吴猛地站起来:“找大人!扔绳子!不能自己跳下去!”
他的答案让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就在十分钟前,志愿者刚用情景模拟演过 “盲目施救” 的危险:一个孩子扮演溺水者在 “水面” 挣扎,另一个孩子伸手去拉,结果两人双双 “落水”。“记住,你们还太小,保护好自己,才是对小伙伴最大的帮助。” 小王蹲下来,帮小吴理了理被汗水打湿的衣领。
家长们则围着 “四知” 原则讨论得热火朝天。“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这十二个字被写在红纸上,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以前娃出去疯玩,我从不管他去哪儿,” 一位妈妈用笔把这十二个字抄在手机备忘录里,“以后每天出门前,我都得问清楚这四件事。”
▲图为志愿者与家长热切交流
三、在教室里学 “仰漂”,把救命本领刻进骨子里
“全身放松,像躺在云朵上一样 —— 对,仰头,胳膊打开!” 讲台上,志愿者小胡躺在地垫上演示 “仰漂”,蓝色 T 恤被汗水浸出深色的印子。孩子们跟着趴在课桌上,小胳膊小腿学得有模有样,教室里满是 “咯咯” 的笑声,却没人敢马虎。
“腿抽筋了要抓住脚趾往上拉!” 小吴在模拟演练中格外认真,他攥着自己的脚踝,小脸憋得通红。这个在苗乡溪水边长大的男孩,以前总觉得 “水里的事我懂”,此刻却小声说:“原来抽筋的时候不能慌,我要把这个方法教给跟我一起摸鱼的小伙伴。”
志愿者还带来了救生衣和长竹竿,现场演示 “智慧救援”:“扔救生衣时要喊‘抓住!’,递竹竿时要趴在岸边,千万别把自己也拖下去。” 孩子们轮流上前试,四年级的小雨抱着竹竿时手都在抖:“原来救人和玩水不一样,得有真本事才行。”
四、一张合影里的约定:苗乡的夏天,我们一起守护
▲图为“云岫童行”实践团志愿者、家长与孩子们合影
课程最后,所有人一同说出:“千万远离陌生水域,千万不盲目施救,千万保持冷静自救”的宣传标语。阳光从窗户斜照进来,把孩子们的笑脸和家长们的背影,都镶上了一层金边。黄桑明先学校的匡校长看着这一幕,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这些娃记不住大道理,但记住了‘三个千万’,记住了怎么仰漂,这就够了。”
据悉,“云岫童行” 实践团接下来要做的,远不止这一堂课:他们会沿着黄桑村的溪流排查隐患,在危险水域插上醒目的警示牌;会挨家挨户敲门,把防溺水知识讲给留守老人听;还会联合当地政府,给村里的池塘、水库装上防护栏。
“不是上完课就走,” 志愿者小胡说,她的笔记本上记着十几个孩子的名字,“我们要和苗乡的家长、老师一起,织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让这里的夏天,只有蝉鸣和笑声,没有意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蒙家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