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三下乡团队:庐州麦秆画业内业外调查双管齐下,全面调研助力非遗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6 19: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耘陌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5到6日,炎热的天气没能阻挡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智承麦画薪火,数绘两创篇章”暑期三下乡团队深入安徽合肥,开展针对非遗庐州麦秆画传承的文化探索之旅。庐州麦秆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传承与传播的挑战。为此,团队精心策划了此次实地调查活动,旨在为非遗麦秆画的传承与创新寻找新的路径。

带着针对性问题出发

早在出发前半个月,团队成员就开始为活动进行准备。他们通过互联网公开资料初步了解了庐州麦秆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之上,团队成员们尽心制备了两套调查工具:一套面向庐州麦秆画传承人马龙麟采访问题和一套面对公众的调查问卷。在面向公众的调查问卷中,团队成员们着重围绕人们对庐州麦秆画的认知程度、参与热情以及对其经济、文化价值的认可度展开设计。他们希望通过这些问题,深入了解大众对这一非遗项目的了解与态度,从而为后续的传承与推广工作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而对于采访传承人的问题,团队成员们更是经过反复斟酌与打磨,力求涵盖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面临的难点与挑战,以及传承人对于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非遗结合的创新看法等关键领域。只有从业内业外双管齐下,收集客观、真实、有力的信息,才能为后续用AI等数字技术推广麦秆画的线上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探访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7月5日,队员们拜访了庐州麦秆画传承人马龙麟奶奶。她在合肥有一间明亮宽敞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四个小房间里摆满了马龙麟奶奶的得意之作以及她多年来所获得的诸多荣誉。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这位满头白发、目光矍铄的老人用自豪的笑容和对麦秆画技艺的坚守以及无限热爱深深打动了众人。小房间外的客厅中有两列桌子,这里也是她为传承麦秆画授课的地方。就在这里,团队成员们对她进行了采访。

▲图为传承人作品

▲图为三下乡团队采访传承人马龙麟

当谈及麦秆画的传承难点时,马龙麟奶奶语重心长地说道,完成一幅麦秆画需要耗费大量的工时,涉及众多复杂的技艺,且对创作者的耐心与专注度要求极高。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麦秆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这样的高门槛无疑给麦秆画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团队成员问及“您对于把现代元素融入麦秆画以及用AI等手段宣传麦秆画的看法”,马龙麟露出期待的笑容,答到“年轻人啊,我真的希望哪天在动画片里看到我的麦秆画,或者它变成动的视频。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番话语不仅是对团队成员们的殷切期望,更是对麦秆画传承与创新的热切渴望。

▲图为三下乡团队与传承人马龙麟合影

了解公众对麦秆画的了解情况

7月6日,团队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合肥市文化馆,一队前往安徽省美术馆,对游客进行采访调查活动。两个小队的成员们穿梭在文化馆与美术馆之中,热情地与游客、工作人员等进行交流,亲身实地了解麦秆画在普通群众之间的传播情况。团队精心设计的问卷中除了认知度参与度等问题以外,还包含了关于人们更喜欢什么样的文化宣传方式,何种数字技术的问题。这些问题紧密围绕着团队下一步的工作——结合AI等数字技术对于麦秆画进行宣传。

通过调查采访,团队成员们发现,尽管庐州麦秆画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公众对其的认知度仍然不高,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这门艺术。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公众对于非遗与现代元素结合的创新形式表现出较高的期待值与接受度。团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精准发力,将现代元素融入麦秆画,再利用AI等技术进行推广,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三下乡团队在合肥市文化馆采访游客

实地调研意义

实地调查不仅使得三下乡团队对于麦秆画的传承与传播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发现了传承人和普通民众对于麦秆画在认知上的差异,更为后续的的非遗保护和创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支持。

▲图为团队合影

未来,团队将充分整合、分析调研所收集到的信息,继续探索非遗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之路。下一步,他们将尝试运用AI等数字技术让庐州麦秆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助力庐州麦秆画“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喜爱并参与到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撰稿:张耘陌  图片:张耘陌 霍中琦 热心同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耘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