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心“拾光”社会实践队专题调研开化县潭头村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7-16 19: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慧琳 王泽云 杨静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活富裕是基础。开化县池淮镇潭头村的“稻虾共养”生态农业产业模式与“农、文、旅”相结合的治村理念对于乡村振兴极具研究价值。为了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扎根乡土、深耕基层、勇担责任、敢于创新的新时代青年,7月15日,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心“拾光”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衢州市开化县池淮镇潭头村开展调研活动。本次活动以“农、文、旅”为主题,重点围绕潭头村特色的“稻虾共养”农业模式与特色畲族文化,详细探访潭头村乡村振兴共富路。

图为潭头村简介

潭头村“稻虾共养”产业模式下,村民收入大大增加。队员们在潭头村村支委王立新的带领下,深入了解潭头村的发展模式。王支委介绍到,自2022年起,潭头村便开始了对澳洲蓝龙虾养殖技术的探索。从“荷虾共养”到整塘养殖,再到较为成熟的“稻虾共养”模式,潭头村不断发生蜕变,逐步走向乡村振兴。目前,潭头村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将产业重点转向了水果莲种植与“精品果蔬”产业,同时兼顾农家乐等旅游业,实现“产业+农旅”双轮驱动。而面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热带虾对水温和水质过于敏感、养殖初期缺失防护措施导致龙虾逃离养殖水域或被天敌捕杀等困境,村支委也带领村民在不断摸索中度过了层层难关。

潭头村的发展逻辑背后蕴含着“久久为功,民生为大”的智慧——乡村振兴绝非短时间的经济指标上的“数字增长,而需“以民为本”注重长效的社会效益,让每个村民切实地触碰到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图为王支委介绍潭头村发展模式

结对帮扶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实践队员从王支委口中了解到,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烟草局积极响应浙江省“香溢帮扶”工程,与潭头村结对帮扶,派驻书记驻村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省淡水学会研究所的博士亲至田间地头,指导养殖技术;衢州市烟草局也将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接力帮扶潭头村。

但乡村振兴并非单一外部力量推动便可实现。王支委对此有着深刻认知:“我们终归还是要靠自己发展的。我们会不断积累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我们村发展的路。”正如此言,外部帮扶为潭头村发展赋能,而村集体主动求变的内部动力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持。

图为王支委介绍结对帮扶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作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潭头村以其独特的畲族文化为核心,深挖乡村振兴潜力,不断强化文化赋能效应。在王支委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深入潭头村内部,感受其独特的畲乡文化与潭头文化。

在潭头村,荷花不仅是景观,也是畲族文化中高洁、吉祥的象征,更是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花”。生活馆中,游客们可以了解到潭头村独特的产业文化及饮食文化,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鲜活图景。畲族传统美食“十大碗”也在潭头村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在即将到来的“六月六”文化节里,游客们还可以体验竹竿舞、打麻糍等活动,生活馆与“十大碗”场地的联动也让畲乡风情愈发浓郁。

图为“十大碗”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潭头村

傍晚,实践队员对调研成果进行了探讨,结合潭头村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以潭头村这个生动案例为基深入剖析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队员们一致认为,潭头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畲族文化为核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将“农、文、旅”三者有机结合,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素材。

图为实践队员探讨调研成果

下一步,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心“拾光”暑期社会实践队将继续推进调研工作,将校内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壮筋骨、长才干”,实现个人成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慧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