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点亮孤独星光 —— 浙师大化生复硕学子暑期走进儿童福利院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曹硕鑫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助力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7月8日至26日,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生复硕241专业的六名学子组成“星光计划”社会实践队,由顾秦担任队长,队员包括曹硕鑫、黄雨涵、胡叶茵、沈飞逸、奚静晨。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走进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展了为期三周的孤独症儿童陪伴与康复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专业陪伴、康复训练、家庭支持等形式,协助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为若干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用青春力量传递温暖与希望。

背景简介:聚焦孤独症儿童,开启实践之旅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为减轻患儿家庭压力,浙江省“添翼计划”将孤独症纳入康复救助范畴。浙师大实践队以此为契机,深入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探索“康教结合”新模式。

基于此,浙江师范大学的这支实践队以揭示孤独症儿童现状、满足其成长需求为目标,来到了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进行志愿活动,希望通过实践为孤独症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支持。

在这场为期三周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小队的队员们跟着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康复老师们,走进了一个个康复教室,每一名队员也用着自己的方式和这些孩子们互动,切身实地的了解到了这些“不完美的孩子”平日里的康复点滴,看到了这些性格迥异的孩子们同样善良的心。

专业赋能:打造 “康教结合” 康复新模式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是一所以孤独症等儿童康复为特色的区域性康复中心,配备先进设备和专业团队。实践队明确了减轻福利院压力、提升大学生对特殊群体认识、普及相关知识等目标,并与福利院沟通协调,完成团队组建和培训后,正式开启实践之旅。实践首日,团队成员接受了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专家的系统培训,深入学习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沟通技巧及康复训练方法。

在专业老师指导下,队员们迅速了解了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应用行为分析等专业技能,队员们协助开展康复训练课程。如在 OT 教室辅助认知训练、在感统训练中确保安全等,将志愿服务从简单陪伴提升到专业辅助层面。同时,队员们还承担整理教具、记录儿童行为等工作,减轻了护理团队的负荷。康复老师感慨:“从抗拒到主动说‘你好’,孩子眼中的光,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他们就像是一个木桶,通过把他的短板往上补,让他们拥有正常的自理能力与交流能力,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在黄雨涵和康复老师的交谈中,老师如是说道。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老师们不仅仅承担着治疗他们认知缺陷和行为缺陷的角色,更多的时候像是一名知心朋友,用温暖耐心的话语一遍一遍的教导着这些孩子们什么是应该做的,“康教结合”的康复模式在大朋友和小朋友的温馨互动之间展示的淋漓尽致。

当被问道康复的过程之中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老师是这么回答的:“我带的有些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眼神对视,甚至是反抗我的接近,他现在是能说一些简单社交词汇,比如说你好啊、我在这里之类的。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只要能看到这些孩子们的进步,就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有回报的。康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能以一个正常的身份回归到社会当中。”“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回归到社会。”康复老师的话语,成为了团队前行的灯塔。

温暖陪伴: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当看到孩子们主动伸手触碰实验器材时,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队员奚静晨回忆道。实践期间,团队还学习开展 “音乐疗愈”“艺术疗法” 等特色活动,帮助儿童释放情绪、增强自信。而在三周的实践中,不少孩子和队员们也熟悉起来。相比于初来乍到时的警觉和陌生,当活动接近尾声时,有不少的孩子看到队员们时会主动打招呼。

从早餐准备到户外活动,队员们化身“成长伙伴”,用耐心编织信任。三周时光,孩子们从陌生警觉到挥手问好,一句“老师,我想你!”道出跨越心灵的联结。

如果说与孩子们的互动是搭建了队员和孩子们心灵的桥梁的话,那么与这些融入日常的点滴互动则是双向奔赴的温暖,不仅叩响了这些孤独症孩子的内心,也是一场队员们内心的治愈之旅。

家校联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为提升康复效果,团队主动承担起 “家校纽带” 角色。通过每日与添翼家长沟通、发放调查问卷、举办亲子活动,队员们深入了解家庭需求,并将康复方法传授给家长。10份有效问卷、数十条建议,化作“家校联动指南”,让不少家长直呼受益良多。

同样的,团队也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在康复中的家校沟通情况。“在跟家长反馈孤独症儿童说在学校和康复进行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得说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做得好的地方。因为孩子确实在进步,他也需要大家所有人的鼓励和赞赏的目光、甚至是语言。我们说完他不好的地方之后得告诉家长如何处理这个事情,孩子进步需要家长成为第二治疗师,家校协同才能‘1+1>2’。”康复老师说道。

访谈调研:破局之路任重而道远

实践队还与福利院康复中心的授课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孤独症儿童教育的长期目标是实现社会融合、生活自理和情感发展,短期目标则侧重于技能提升、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

“资源不足、社会偏见、个体差异大。”这是团队了解到的最大问题。

“基本上的话我们一个人老师是对2~3个孩子,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能接受的一个范围。”一名老师说道,“按照孤独症患者比例1:100来看,我们现在没有筛出来的情况下,也已经很难满足1:100的一个需求了。真的就是培养一个老师也很难,积累经验也很难。所以我们希望家长们也能参与进来,起到第二治疗师这样的一个作用。”

目前,福利院采用专业的评估工具,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运用融合性教学、地板时光、正向引导等有效教学策略。然而,孤独症儿童教育仍面临资源不足、社会偏见、个体差异大等挑战。对此,实践队认为应加大投入、加强宣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同时强调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家长应根据学校计划在家开展训练,学校也应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情况。

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这次实践让我们更懂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未来将凝聚更多力量,为‘星星’铺就回家的路。”团队队长顾秦同学表示,未来将联合更多专业力量,持续关注孤独症群体,推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让更多 “星星的孩子” 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包容。

结语  

从校园到福利院,浙师大学子用专业知识与赤诚之心书写“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答卷。这场实践不仅为孤独症儿童带去希望,更向社会传递了理解与包容的力量——每一份微光,终将汇聚成星河。

撰文|沈飞逸 曹硕鑫

图片|奚静晨

排版|顾秦 胡叶茵 黄雨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硕鑫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