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廖潞 顾依凡)2025年7月11日,石河子大学期刊中心“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再赴石河子市老街街道社区,本次受访对象为原八一造纸厂90岁退休职工田中文。实践团通过深度访谈,系统记录这位亲历者自1962年扎根戈壁以来,在造纸生产、文艺宣传等岗位的奋斗历程,为兵团工业记忆留存珍贵史料。
▲图为“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与田中文夫妇合影 林凡舒供图
扎根:从巴山蜀水到戈壁荒原
1962年元月,田中文带着同学口信,从重庆一路颠簸至石河子。那时交通不便,他裹着棉袄,在零下二十多度里辗转换乘,卡车碾过积雪的声响,成了与这座城市初遇的背景音。“到造纸厂时,大烟囱冒着烟,像老伙计在招呼人哟。”老人笑着回忆,眼角皱纹盛着对往事的温柔。初到搬运队,地窝子、冰霜、寒风是生活日常,可田老总说“苦里有甜”。工人间的互助暖人心:男工帮女工磨镰刀,兜里悄悄塞护手霜;半夜卸货,宿舍灯挨个亮起,脚步声杂沓奔向货场,寒夜里蒸腾着热乎劲儿 。
▲图为八一造纸厂大门留影翻拍 顾依凡供图
成长:车间与舞台间的岁月交响
一年后,田中文调去宣传科,二胡、提琴成了传递温度的工具。他写标语、画板报,把车间故事编进小节目。《找班长》讲工人互助找工具,演出时台下笑声连片。“那时没好道具,拿废纸板做布景,大家看得认真极了。”他眼神发亮,似又看见当年场景。在造纸车间里,田中文见证着工厂从生产粗糙黄纸到雪白纸张的变迁。第一批白纸下线,工人们排队触摸,“像摸婴儿脸蛋”的形容,满是对成果的珍视。他守在车间记数据,清晨阳光照在纸卷上,金闪闪的,藏着一代人的希望。
▲图为田中文被授奖的留影翻拍 沈雪妍供图
守望:烟囱沉默后的温情延续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料紧张导致生产萎缩。田中文最后离开时,摸了摸褪色的标语,墨迹斑驳如岁月刻痕。退休后,他把造纸厂故事揉进琴声,社区合唱队排练,二胡拉起当年调子,老工友们常随琴声哼唱旧曲。“年轻人不爱听这些啦,但吃苦时的心齐,得让后人记得。”田中文轻叹,又笑说现在日子好。
传承:岁月回响里的精神接力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时,田中文的身影被镀上一层柔光。访谈过程中,成员时而低头记录,时而抬头注视受访者,仿佛那些年造纸厂的日日夜夜就在眼前——机器轰鸣、工友互助、纸张诞生。因年代久远,田中文保有的老照片有限,可他口中的故事,早已化作生动画面,在大家心里“成像”。那些地窝子的坚守、车间里的奋斗、文艺活动的温暖,不是靠照片留存,而是通过代代讲述、用心感悟传承的。
这些口述内容,成为兵团工业记忆的活态载体。造纸厂的故事,不再只是历史片段,而是化作一股力量,激励青年在新时代,以奋斗续写担当,把兵团精神、奉献精神,融入青春前行的每一步。
撰文 | 廖潞 顾依凡
图片 | 林凡舒 顾依凡 沈雪妍
审核 | 吴佳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宇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