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 “三下乡” 社会实践号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锤炼专业本领、传承奋斗精神、播撒科学种子,2025年7月6日至14日,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传扬‘合’韵 新风筑梦”调研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安徽创新馆、合肥劳模工匠馆调研学习,并深入肥西县锦航社区、桃源社区开展科普讲堂,完成了一场从科技认知到精神传承,再到科普传播的完整实践之旅。
溯源科技根脉,感悟“国之重器”的战略力量
实践团首站探访安徽创新馆。团队成员沿习书记当年参观路线,重点参观“创智慧”展区,从存储芯片的技术突破到特色工艺制造的产业跃迁,成员们系统梳理了安徽集成电路产业从蹒跚起步到跻身全国前列的发展脉络,直观感受到“国之重器”背后的科技攻坚历程。
图为团队成员通过技术复原影像与前辈钱学森对话
传承工匠薪火,汲取“芯”领域的奋斗力量
为传承劳动精神、工匠精神,7月8日,团队走进合肥劳模工匠馆。在“工匠精神”展厅,通过互动飞屏翻阅合肥工匠的奋斗图鉴;穿过“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时空隧道,在出口影院处,成员们通过宣传影片详细了解合肥晶合集成工程师赵琼的劳模事迹。赵琼深耕半导体领域十余载,带领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其发明的晶圆破片分析装置填补国内空白,其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成员们深受触动,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更是为国担当的使命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参观劳模馆
同学们表示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在后续活动中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同学和社会公众,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
播撒科学种子,打造“童趣化”的科普课堂
结束两天的调研,实践团队迅速召开专题研讨会,将安徽创新馆里集成电路产业的专业知识与劳模馆中赵琼的“芯工匠”事迹深度融合,精心设计社区科普课程。
团队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把专业芯片制作过程打造成童趣场景,将赵琼团队攻克晶圆破片难题、建设无尘室等经历改编成“超级工程队长的挑战”故事,同时准备了风力小车、净水器等与芯片讲堂相关的手工材料包,力求让孩子们在听故事、做实验中感受芯片科技的魅力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7月10日至14日,实践团将创新馆的科技知识与劳模馆的精神养分融入锦航社区与桃源社区的科普讲堂中,开展“‘芯’世界 巧动手”活动。以“水晶甜甜圈”比喻晶圆,将硅材料提纯、晶体生长等专业步骤转化为“沙子里找宝藏”等趣味场景;结合赵琼建无尘室的故事,通过“如何赶走灰尘”的提问激发孩子思考,获得孩子们热烈互动。“用超级吸尘器!”、“穿像宇航员一样的衣服!”互动问答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无尘室的重要性,更学习到劳模榜样攻坚克难的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科普
理论讲解后,趣味实验接过“科普接力棒”。在风力小车制作过程中,成员引导孩子在动手实践中理解能量转化与机械协作的原理。净水器实验则与芯片光刻胶冲洗环节呼应,让孩子们在观察泥水变清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原理。
实验结束时,孩子们均兴奋地展示成果:“我的小车能借着风扇跑很远!”“我做的净水器让泥水变清了,好神奇!”
“合工大团队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讲透了芯片知识,手工实验更是让科学‘看得见、摸得着’。”桃源行知学堂负责人、合肥师范学院伊巴代提古丽同学如是评价,“这种‘知识+故事+实践’的模式,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净水器工作原理
此次实践之旅,是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学子发挥学科优势、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通过将芯片原理与动手实验相结合,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科技魅力,更在实践中培养了科学思维。
团队负责人表示,要将 “三下乡”融入“芯”学子的日常生活,未来将继续走进更多社区和学校,用专业知识赋能科普教育,让更多青少年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播下科技探索的种子。
撰稿人:田芯语 图:董开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文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