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心灵彩虹 守卫情绪花期——“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在神农架新华镇桃坪村开展特色心理疗愈课程

发布时间:2025-07-16 10: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薛茗月 李淋 胡忠涛 郑润域   阅读 7.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14(通讯员薛茗月 李淋 胡忠涛 郑润域)为积极响应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714日,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在神农架新华镇桃坪村“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开展了以“情绪的花园”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课,引导乡村儿童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表达,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情绪管理意识。

寓教于乐:让情绪“看得见、摸得着”

“孩子们,你们今天的心情是什么颜色的?”志愿者胡颖轻声问道。彩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十岁的张淇淇画下一轮金黄的太阳,却在角落描了几滴蓝色的雨点。“黄色是妈妈夸我作业写得好,蓝色是……”她顿了顿,“是想爸爸时心里酸酸的。”志愿者发现,淇淇用尖锐的黑色三角形填满整张纸,而她的衣袖还留着未干的泪痕。这些稚嫩的笔触,成为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图为学生对自己情绪的画作展示 黄景 摄

润物无声:播撒心理健康的种子

“现在,让我们把画剪成彩条。”志愿者赵隽雯蹲在孩子们身边,手把手教他们安全使用剪刀。“就像把大块的云朵撕成小雨丝那样”孩子们专注地将自己的情绪画作剪成条状,完成“情绪解构”过程。

在随后的“编织重构”环节中,志愿者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孩子自发将代表负面情绪的深色纸条与积极情绪的亮色纸条交错编织。10岁的李同学边编织边说:“把生气的红条和开心的黄条编在一起,感觉心里舒服多了。”这种具现化的情绪管理方式,让抽象的心理概念变得可操作、易理解。活动结束后,团队为每位参与儿童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将持续跟踪辅导。

图为小朋友对情绪的编制重构 黄景 摄

图为志愿者胡颖对学生作品的解析 黄景 摄

此次活动是支教团针对乡村儿童缺少情绪表达方法的问题,创新设计的心理干预方案。通过“外化——打散——重铸”的三阶模式,将专业的心理疗法转化为儿童可参与的实践活动,既帮助孩子们正视情绪,也为支教团队掌握儿童心理状态提供了有效路径。后续,支教团将持续开展“情绪日记”“心灵树洞”系列主题活动,为乡村儿童成长构建心理支持体系。

图为心理健康课绘画部分成果展示 黄景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