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护非遗,笋壳编时光:苗乡八旬老人的坚守与呼唤

发布时间:2025-07-16 11: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家兴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笋壳簸箕岁月更迭,技艺弥新。当现代化浪潮席卷一切,总有人默默坚守,以一生的执着守护着古老智慧。7月盛夏,湖南工业大学“青绘逐梦”服务队深入绥宁县河口苗族乡多逸寨村,聆听八旬老人彭奶奶以精巧技艺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延续苗族非遗文化的动人故事。

“在以前,笋壳簸箕是苗家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彭奶奶一边给服务队介绍笋壳编织品,一边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将晒干的竹笋壳进行压平。这门笋壳编织技艺伴随了她五十余载春秋,如今在村中却已成绝响。

图为彭奶奶正在为“青绘逐梦”服务队队员演示如何编织笋壳簸箕

图为彭奶奶正在为“青绘逐梦”服务队队员演示如何编织笋壳簸箕

据了解,笋壳簸箕是由当地的楠竹笋壳制作而成,不同于普通竹笋。每年四月正是楠竹笋即将剥落笋壳的时节,村里人都会上山捡拾适宜的楠竹笋壳,历经晒干、压平、裁剪、编织、缝制等数余道繁复工序。“针线缝,边搭边缝最耗时,也最要紧。”彭奶奶轻抚一件用了二十余年的竹篓,眼中满是质朴的骄傲。她还向服务队强调:“经过特殊处理、不沾水的笋壳编器物,寿命可超二十载,刷上漆更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但令人惋惜的是,这门传统技艺在今天的苗乡却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彭奶奶是全村唯一掌握全套制作过程的手艺者,曾也有部分投入学习的村民,但都未能掌握其中的技艺。如何传承这一手艺,让彭奶奶深感忧虑。编制之道,如同习武,需要恒心、毅力和寂寞的坚守,而这正是年轻人难以跨越的门槛。

图为“青绘逐梦”服务队正在询问彭奶奶这项技艺后继无人的原因

尽管笋壳编织技艺可能在苗乡即将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彭奶奶相信在数字化媒介中,笋壳编织的痕迹不会消失。“有你们这些大学生给我记录下来,就不会丢!”彭奶奶欣慰地说道。

彭奶奶编制的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一段对苗乡历史的记录。湖南工业大学“青绘逐梦”服务队将以青春的名义讲好苗乡非遗故事。愿这份讲述,能点燃更多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敬意,让古老技艺薪火相传,焕发新生。

供稿:袁晓蕾 肖嘉强 李雨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家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