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留守,法润心田”实践团队深入调研西陶镇“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6 21: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雅欣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刘雅欣、赵素娴、史航颖)2025年7月9日,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情牵留守,法润心田”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深入调研当地"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交流与资料梳理,团队发现这项始于2024年的关爱工程,正以"支部引领+社会协同"的创新模式,为乡村困境儿童编织起一张温暖而坚实的守护网络。

▲图为“爱心妈妈”联络员为实践团讲述温馨事迹

实践团来到西陶镇后,首先采访了“爱心妈妈”组织联络员王嘉洋主任,他主要负责爱心妈妈和困境儿童之间的摸排配对。王嘉洋说,“爱心妈妈”成立的初衷是贯彻国家对少年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心少年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西陶镇政府办公室,实践团看了许多“爱心妈妈”结对帮扶以及企业家资助困境儿童的照片,同时,也有几本细致详实的有关帮扶对象的走访记录。王嘉洋介绍,为精准锁定帮扶对象,他们把这些少年儿童分为“关爱类、帮扶类、帮教类”三类帮扶,并组织政府干部、志愿者、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组成13个摸排小组,充分发挥“政教家社”的协同作用,历时三个月完成全镇5400余名中小学生的信息筛查,最终确定118名来自留守、单亲、残疾等七类家庭的儿童为重点帮扶对象。这些孩子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信息被详细记录,形成动态管理档案。

“我们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王嘉洋向采访的实践团讲述他们曾经举办过的三次心理活动和辅导工作。当地配备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以及三名儿童心理健康专职人员,随时响应孩子需求。在采访的过程中,王嘉洋分享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在帮扶的对象中,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孩,他妈妈是在疫情那两年去世的,从那以后,他在学校和家里都不怎么说话,也不和同学出去玩,后来实践团联系了中盛食品公司的李陵作为他的爱心妈妈,在他过生日时给买他蛋糕,还帮他买了绘画工具。去的次数多了,潜移默化中,他从刚开始的不爱说话、面无表情,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爱心妈妈”报道纪录片

除了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爱心妈妈”团队还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法治教育和保护。在社会层面,要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规定的宣传力度,动员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平安护苗工作,深度挖掘工作中形成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政府部门则需开展综合执法治理行动,消除隐患,为困境儿童保驾护航,确保周边秩序良好;对于校园霸凌案件,派出所要及时出警,制止违法侵害行为,坚持“零容忍”,从严打击,依法查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发挥好妇联、团委、民政、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以及妇女少年儿童之家等的作用,带着感情、带着爱心为各类少年儿童办实事、办好事,用爱心和温暖感化他们,从而增强少年儿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西陶镇政府“一对一”帮扶的配对仪式上,实践团队与另一群人有了奇妙的相遇。这群人也是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同时还是对这些困境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的志愿者。配对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采访了两名志愿者,他们都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当被问到活动的意义时,其中一名同学说,她认为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不止于学习,更应该在于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我,丰富自我。而当这份自我成长与困境儿童的命运轨迹相交叠,便超越了个体成长的边界,成为一场双向的生命滋养。

▲图为实践团与“爱心妈妈”联络员合影

实践团成员在这次实践中看到:“爱心妈妈”是乡村治理的“柔性力量”,她们既能解儿童困境,又能聚社会温情。在西陶镇的热风里,“爱心妈妈”的故事仍在续写。这些平凡却执着的“妈妈们”证明:乡村振兴的拼图中,儿童关爱是不可或缺的“人文底色”——守护好孩子的今天,才能点亮乡村的明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雅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