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欧阳瑞熙 姜艳群 吴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厚植青春力量,衡阳师范学院星火筑梦实践团文旅组于7月10日在小坪村开启文化传承新篇章。衡师学子们躬身力行,深度寻访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祁东渔鼓。
祁东县作为祁剧的发源地,是湖南首个获“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的地方,还被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湖南渔鼓保护传承基地”。祁东渔鼓起源于南宋建炎年间,传承历史源远流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技艺要求极高,渔鼓板需做到“一板一眼”,韵律讲究上下平仄,唱腔则需圆滑且富有地方特色。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与渔鼓传承人雷武平合影 姜艳群摄
文旅组成员怀着对乡土文化的敬畏与探求之心,拜访了渔鼓非遗传承人雷武平。1978年,高中毕业的雷武平首次接触渔鼓,师从祁东县渔鼓戏剧创始人邹祖西,次年正式踏入渔鼓圈。当时渔鼓被视为“下九流”,但乡书记看重其宣传作用,给予一定重视和支持。1982年,雷武平通过考核,掌握了关键技能并获得演出证,自此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大放光芒。雷武平认真地说:“我们那个年代学渔鼓,每年都要向曲艺协会缴费。”这番话体现出他对艺术的坚守与执着。
▲图为 雷武平的徒弟雷齐明演奏渔鼓
雷武平在他的演艺生涯中,曾收了几个徒弟帮他打下手,渐渐地这个演绎班子就发展壮大了。雷武平的徒弟雷齐明感慨道:“咱们这行啊,入门容易,学好太难。年轻人通常三五年能摸到门道,就算入了行;可要是三五年还没开窍,往后怕是也难有大出息。毕竟艺无止境,没法用固定标准去要求,但总归是境界越高越好啊。”后来女性打破限制加入,祁东县从“民间曲艺之乡”发展成2008年的“中国曲艺之乡”,渔鼓团队规模不断扩大。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与渔鼓传承人雷武平交流 姜艳群摄
为丰富表演内容,渔鼓艺人可融入戏曲、小说、小品等元素并灵活调整,这对表演者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高。代表曲目《武松打店》《天宝图》等展示了渔鼓艺术魅力,成为传承经典。不过,渔鼓艺术传承不易,对天赋和悟性要求高,还需模仿学习其他乐团剧目,加大了传承难度。尽管如此,雷武平等艺人仍坚守初心,致力于发扬这一非遗文化。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与渔鼓传承人雷武平交流 姜艳群摄
从与雷武平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祁东渔鼓传承成效显著。传承队伍年轻化、规模化,通过培训班培养机制,大批青年投身非遗传承。同时,政府、文化馆和曲艺协会合力支持,提供专项资金,举办年度赛事搭建交流平台。但祁东渔鼓发展面临创新瓶颈,表演形式和内容创作程式化,难合当代受众审美。雷武平建议年轻人传承渔鼓时注重创作创新,挖掘民间趣味元素,避免内容僵化,让渔鼓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祁东渔鼓,在雷武平等老一辈艺人的坚守与传承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推动渔鼓艺术的繁荣发展。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青春与乡土的共振,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时代乐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