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张家界大鲵产业:从养殖场到科技馆的活化石探秘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16 21: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扶蓉、李鑫、雷紫旭   阅读 5.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六月,湘潭理工学院“扬帆·霓”社会实践团深入张家界武陵源区,开启为期十天的大鲵产业调研。团队足迹遍布养殖基地、农贸市场、特色餐馆及科研展馆,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系统解码这一“水中活化石”从养殖、流通到保护的全产业链生态,探寻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之道。

养殖一线:科技与坚守的双重考验

  在慈利县界河村大鲵养殖基地,现代化循环水系统模拟着大鲵的野生栖息环境,经科学处理的山泉水持续为养殖池注入活力。“这小家伙对环境太敏感,光线、水质稍有差池就会出问题。”养殖户唐爷爷的话道出养殖核心难点。团队翻阅养殖日志发现,成年大鲵因性情凶猛需“分居”管理,单是分池养殖就需投入大量人力。

  成本压力成为养殖户共同的焦虑。“饲料、水电、人工年年涨,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唐爷爷指着水质监测屏给队员们算细账,饲料价格同比上涨15%让“养好鲵”的难度不断攀升。但多位养殖户那句“再难也得守住”,让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产业坚守者对这一物种的特殊情感。

 

市场终端:从餐桌到生态价值的认知升级

  为追踪大鲵流通轨迹,团队兵分多路探访当地农贸市场与特色餐馆。在农贸市场,商户们对大鲵的认知远超“食材”本身:“它可是咱张家界水质的‘晴雨表’,护好大鲵就是护住山水家底。”这种将物种保护与生态价值挂钩的理念,成为市场共识。

  主打“鲵宴”的餐馆里,负责人程经理介绍,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其中八成来自外地,姜辣娃娃鱼、三滚娃娃鱼等招牌菜供不应求。“所有食材均为人工繁殖三代以上的合法大鲵,每批次都能提供检疫证明。”程经理展示的合规养殖溯源文件显示,当地已形成“餐饮消费+伴手礼销售”的闭环模式,既保障了消费安全,又拓展了产业附加值。

生态与科技:守护与创新的双向发力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大鲵天然栖息地,让实践团直观理解了物种保护的生态根基。沿溪流徒步时,清澈见底的水体、丰富的水生植被,印证了“大鲵生存质量即生态环境质量”的判断。团队成员发现,当地严格划定的生态保护区,既为野生大鲵保留了家园,也为人工养殖提供了天然参照标准。

  在全国首个大鲵主题科技馆,科技赋能产业的图景逐渐清晰。从大鲵活性肽提取技术展示,到“芯片植入认养计划”试点成果,科技正重塑产业形态。金驰集团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推出“云端养鲵”模式,通过云端监控、拟人化文创产品,让公众深度参与保护,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技术调试阶段。

  十天调研中,实践团记录下30余万字访谈素材、200余张实地照片,形成涵盖成本核算、市场分析、保护建议的调研报告。正如团队成员所言:“大鲵产业的背后,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艺术,更是一代代守护者用坚守与创新写就的生存智慧。”此次实践不仅为高校学子理解生态产业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张家界大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青年视角的思考。

 

撰稿|扶蓉 李鑫

摄影|陈笑域 贺子芯

指导老师|吴盛涛 黄雪晴 宗子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紫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