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乔伟丽、吴惠真、谢儒勋)7月15日下午14点30分,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科普课悄然拉开帷幕。教室里,一位小男孩高高举起刚喝完的矿泉水瓶,对着手机认真发问:“这是什么垃圾?”屏幕那头,传来清晰而迅速的回答:“可回收物!”孩子们瞬间爆发出阵阵惊叹与欢呼——这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萤火微光”社会实践队带来的AI赋能环保课堂,科技与环保在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垃圾分类小课堂 钟丽兰摄
AI“慧眼”识垃圾,寓教于乐启童心
“以前光听老师讲,总是记不住哪个桶放什么,现在用这个‘AI老师’扫一扫,马上就知道了!像玩游戏一样!”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分享道。
课堂上,实践队员们巧妙运用豆包等AI软件的智能识别功能,将垃圾分类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矿泉水瓶、苹果核、纸巾、橡皮擦……孩子们纷纷拿出随身物品进行扫描,AI助手迅速识别并给出分类建议。这种即时反馈、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分类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迅速掌握要点。
实践队引导小朋友利用AI识别垃圾 黄胤摄
DeepSeek生成游戏,编程魔法点燃学习热情
不仅如此,实践队员们还利用DeepSeek的智能编程能力,根据课堂反馈和孩子们的兴趣,现场生成专属小游戏。几秒钟内,一个寓教于乐的互动游戏便跃然屏幕之上。孩子们在游戏竞技中巩固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深化理解。
“实践队希望通过技术,让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队员钟同学表示。AI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实践队利用AI小游戏巩固课堂知识 李泳泓摄
技术赋能支教,照亮乡村教育新未来
“最初实践队只是想讲好一堂垃圾分类课,但当AI走进课堂,孩子们眼里的光完全不一样了。”队员张同学感慨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激发兴趣、点燃梦想的桥梁。
“萤火微光”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他们以AI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乡村孩子心中播下环保意识与科技梦想的种子。当垃圾分类遇上人工智能,知识的传递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微小的萤火之光,正以科技为燃料,在乡村课堂中跳动出智慧的光芒,照亮未来教育温暖而创新的模样。每一次课堂的尝试,都是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起点,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注入更多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儒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