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天湖畔传青音,助农北碚促发展——“金刀青迹”实践团多维度践行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15 22: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程春烨 杨漫雨 贺兴月   阅读 3.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程春烨 杨漫雨 贺兴月)为深入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目标。2025年7月15日,“金刀青迹”绿色发展倡导团走进重庆北碚,围绕胜天湖生态宣传、居民推普前期调研及农物种植调研三大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从胜天湖畔的镜头记录,到居民家中的方言调研,再到果园现场的求知身影,团队以青春力量赋能北碚生态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在青山绿水间写下生动实践篇章。

图为“金刀青迹“绿色发展倡导团合影定格胜天湖风光,让生态之美“看得见”

胜天湖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一直是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绿色发展的核心议题。如何让胜天湖的生态之美与保护之重深入人心?团队选择了最直观的影像语言。今日,“金刀青迹”实践团的成员们扛起摄像机,顶着烈日深入湖畔,他们不仅捕捉光影中的湖光山色,更将镜头对准了湖水治理成果、植被生长现状,力求用真实的画面提高大家对水资源保护的自觉。“我们不仅要拍美景,更要讲好‘人护湖、湖养人’的生态故事。”实践团的摄像成员如是说。这部即将完成的宣传片,将成为胜天湖生态价值与保护理念的名片,让更多人懂得守护这片湖的意义。

图为胜天湖水库现状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实地观察胜天湖拍摄角度打牢推普调研基础,助力构建语言桥梁

“李爷爷,您平时和外地游客交流时,觉得方言会有不方便吗?”

“听不大懂他们的话,有些本地来这的人有时候会帮忙翻译。”

在胜天湖村里,成员们与李爷爷亲切交流,耐心开展推普活动前期调研。调研发现,大部分年长的老人更习惯用重庆本地方言进行日常交流,可见普通话的普及程度明显偏低。随着北碚乡村旅游的发展,居民对普通话的需求正从“可有可无”转向“实际必需”。团队将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进行概括分析,为后续开展针对性推普活动提供依据,助力打破语言壁垒,让沟通更顺畅,也让当地的生态资源、特色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进行推普着眼绿色理念助农,让生态红利“惠民生”

“守护绿水青山,最终要惠及乡亲。”带着这样的信念,实践团将目光投向当地特色农业,对胜天湖地区农物种植进行了解。上午11点,成员们跟随胜天湖村果农王叔的脚步走进了那片倾注他无数心血的果园地,因爱好种植而埋下的绿色信念是王叔始终坚持绿色环保,不打激素等有害身体健康种植方式的原因。王叔将翠冠梨捧在手心,激动地向成员们介绍着他的梨,脸上洋溢着满是欣慰自豪的笑容。肥沃的土地和水资源使得王叔种植的晗硒王翠冠梨个头大、汁水饱满,成员们用镜头聚焦了土地耕耘者的纯真朴实,团队还计划实行线上推广模式,持续为本地绿色农产品拓宽销路,将王叔这份珍贵的绿色品质同原汁原味的翠冠梨一起带进更多人的视野。

图为王叔正在为成员们介绍翠冠梨

图为实践团与果农王叔的合影

“金刀青迹”绿色发展倡导团以多元实践诠释着绿色发展的内涵,用行动展现着青年担当。绿色发展不是单一的保护,而是生态、民生、文化的协同共进,实践团的成员们就是其中的“催化剂”。当青春足迹刻进乡村的肌理,这份实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行动——它是青年与土地的对话,是青年力量在现实里的扎根,更是绿色未来最生动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漫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