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流转绘食韵,彩扇轻摇传文脉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赴十四师二二四团四连民族团结实践团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5 22: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欣雨、肖丽彤、张紫媛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王欣雨 肖丽彤 张紫媛)为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工程,2025年7月10日至11日,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赴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四连民族团结实践团开展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脉络,以“食物”为情感纽带,巧妙融合“五色食养”理念与漆扇技艺,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创作,引导当地青少年在色彩与节令交织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生活智慧,在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7月10日,“五色食养”漆扇创作活动率先拉开帷幕。王欣雨以中医传统食疗理论中“五色入五脏”为切入点,生动讲解青色养肝的菠菜、赤色补心的红枣、黄色健脾的小米、白色润肺的雪梨、黑色补肾的黑豆等五色食材的食养功效,并将这些食材与节气变迁巧妙关联——例如夏季食西瓜解暑、秋季食梨润肺,让孩子们理解“不时不食”的养生理念已深植于节气与饮食的和谐之中。

在创作环节中,孩子们手持素白漆扇,以节气美食为灵感,将春分的青团、夏至的凉面、大暑的西瓜等脑海中的季节图景化作一幅幅灵动色彩。或以嫩绿描摹清明的青团,或以赤红展现夏日番茄的酸甜……一把把彩扇,不仅是非遗技艺的承载,更成为凝聚食养智慧与节气美学的艺术微卷。孩子们在提笔勾勒间,不仅亲身体验了非遗魅力,也加深了对“食物与健康”“时令与生活”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向小朋友们展示刚制作完成的漆扇作品/肖丽彤供图

7月11日,肖丽彤、张紫媛继续带领孩子们开启“二十四节气食俗探秘之旅”。实践团队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系统讲述节气的起源与农耕文明的内在联系,并重点展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节气食俗:春分立蛋寓意五谷丰登,清明食青团寄托哀思,夏至食凉面消暑解热,大暑啃西瓜驱热润燥……一则则食俗,不仅蕴含着顺应天时的古人智慧,更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华饮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为强化学习效果,肖丽彤、张紫媛还特别设计“节气食俗猜猜看”有奖问答环节:“清明节吃什么纪念祖先?”“夏至为什么要吃凉面?”……孩子们踊跃举手,抢答热烈,笑声不断。紧接着的“节气食俗书签”制作环节中,孩子们把课堂所学融入画笔之中:有人描绘出春分时节一家人围桌吃春饼的温馨场景,有人描画炎炎大暑下抱着西瓜的童真笑颜。书签上的图景与前一日漆扇上的色彩遥相呼应,构筑出一份从“舌尖”到“笔尖”的文化记忆,也让节气文化更具可感、可触、可传的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教小朋友制作节气食俗书签/王欣雨供图

两日活动虽形式多样,却一脉相承。无论是扇面上的五色食材,还是书签中的节气美食,都围绕“食物”这一文化载体,以“节气”为时间轴,将传统饮食文化、非遗技艺、节令习俗巧妙融合于青少年的认知与体验之中。

▲图为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展示节气活动成果合影/王欣雨供图

此次系列活动以食物为媒、以文化为桥,不仅让各民族孩子在共同创作与分享中增进了解、共促团结,也为“文化润疆”注入了具体而生动的青春实践。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亲近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信。当他们挥舞着绘满图案的漆扇,翻阅亲手绘制的节气书签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随之悄然绽放。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传承,让非遗文化在边疆沃土上开出绚丽之花。

撰文 | 王欣雨 肖丽彤 张紫媛

图片 | 王欣雨 肖丽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