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午后的蝉鸣渐歇,阳光像一捧滚烫的金沙,泼洒在欧氏祠堂前的空地上,“萤火流光”实践团和学生们已整装待发,他们的额角不停渗出细密的汗珠,影子也缩成小小的一团,贴在地面随人挪动。这一天,他们要以双手为笔,以汗水为墨,为这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欧氏祠堂拂去尘埃 —— 这不仅是一次清扫,更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对话,一次童心与乡愁的相拥。
这座静立在古树旁的祠堂,藏着平世村最深的根。它扎根于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珠泉镇平世村的土地,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 年),初名 “上脚公厅”;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欧氏族人将其迁至今址,更名 “青龙祠”,从此以欧氏祠堂之名,见证岁月流转。历经嘉庆十年(1850 年)、民国三年(1914 年)、民国三十年(1941 年)三次重修,它依然保持着湘南民居的独特风骨。2003 年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08 年晋升市级文保单位,每一道木纹都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随着祠堂大门缓缓打开,空气中扬起的尘埃在光柱里舞动,学生们满怀期待地走进祠堂,手持工具,开始清扫。祠堂的地面积满厚厚的尘土,学生们握着竹扫帚,细细扫着祠堂的每一处角落,扫帚划过地面沙沙作响,汗水划过脸颊滴落在青石上;实践团拿起扫帚,弯腰清扫每一处角落,扫帚尖小心翼翼地拂过每一寸砖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杂草被一一清除,久置许久的尘土被拂去,砖石也褪去了青色,祠堂渐渐焕发出不一样的模样。
这次活动,对于实践团和学生们意义非凡,他们在挥洒汗水中亲身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在清扫中懂得了珍惜与维护在弯腰挥动扫帚的弧度中,在一举一动中感受着劳动的实在,明白每一寸洁净都来自反复清扫。它将会成为人生记忆中一抹难忘的色彩,未来无论走向何方,都能想起这份共同劳动的温暖,念起关于平世村的点点滴滴。(撰稿:温思璇、夏景雯、廖艳菲 拍摄:曹峻源、古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峻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