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陈轶鹏)7 月 10 日晚,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傩仪天工,‘码’上非遗”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恩施州文化中心剧场,观赏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演出,并与主演深入交流,探寻非遗文化传承的当代路径。
六幕史诗:织锦为脉,山水为证
大型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以土家族青年 “西兰” 与 “卡普” 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西兰卡普织锦技艺、茅古斯舞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序幕《锦绣・西兰卡普》中,3D 投影与真人演绎交织出流动的图腾纹样,团队成员张毅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幕,他在笔记中写道:“岩画般的图案凝结成形,恰似博物馆珍藏的老织锦。” 茅古斯舞者的呐喊穿越时空,铺展出土家族先民的奋斗史诗。第二幕《缘起・山水相生》中,峡江号子与牛角号声共鸣,纤夫们 “嘿哟” 的合力声中,龙船缓缓驶来,生动传递出土家人与自然抗争的生命力。终幕《永远的西兰卡普》里,各民族盛装歌舞、绣球传递,将氛围推向高潮。
图为西兰与卡普成亲剧照 张毅摄
“前排有位老奶奶擦了三次眼泪。” 团队负责人陈思远感慨,这种跨越年龄与地域的共鸣,正是 “文化共情” 的生动体现。
主演访谈:传承的初心与坚持
演出谢幕后,团队成员走进《西兰卡普》剧组后台,在演出总负责人的许可下,与剧中“西兰”与“卡普”的扮演者——向雪与贺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聆听这群非遗文化守护者的心声。
面对“为何选择用爱情故事诠释西兰卡普文化”这一提问,向雪轻抚戏服上的“四十八勾”纹样,认真答道:“我们的出发点,是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爱情故事更易于被观众接受,也契合西兰卡普在土家族婚嫁生活中的文化语境。”贺伟补充:“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织锦与婚恋本就密不可分,用情感脉络串联非遗文化,是最自然的设计。”
图为贺伟与向雪接受采访后与团队负责人陈思远合影 张毅摄
贺伟是土生土长的恩施人,对家乡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向雪虽非本地人,但已决定定居于此。谈及排练过程,两位演员坦言,舞台背后并不轻松,高强度的训练和繁复的动作编排曾带来巨大挑战,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让他们坚持打磨技艺,将土家族的情感与精神传递给观众。
传承之路:多元方式弘扬非遗
舞台上的光影叙事仅是西兰卡普传承图景的一角。在恩施州,多元传承路径正交织成一张立体的非遗保护网。
市场化转化为传承注入持续动力。当地依托“非遗工坊+实体门店+电商平台”模式,构建完整产销体系,让织锦、服饰、家居饰品等衍生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图为非遗民俗街西兰卡普展馆工坊 陈思远摄
科技赋能为技艺注入新活力。在多个传承基地,传统腰机与数字化织机同场“竞技”——传承人与高校合作,研发智能织造系统,在保留“通经断纬”核心技艺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三维扫描、AR展示等技术让织锦纹样背后的文化故事可感可知。
图为西兰卡普针织蜡像 孙哲妍摄
教育浸润为传承筑牢根基。“西兰卡普进校园”已成为恩施州美育工程的重要内容,从小学课堂的简易织锦体验,到高校民族艺术专业的系统课程,多层次教育体系让青少年从小建立文化认同。
图为演员接受采访后与团队负责人陈思远合影 张毅摄
“非遗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生活的肌理中。”实践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此次恩施之行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西兰卡普的传承既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转化。团队表示,将探索用数字技术构建非遗数据库,助力织锦纹样的数字化保存与创新应用,让这项土家瑰宝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轶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