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镂显灵,傩风继世——华中农大学生团队访谈傩面传人汪儒斌,共探非遗守正创新

发布时间:2025-07-15 20: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高雨平 陈思远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陈轶鹏)7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傩仪天工,码上非遗”实践团队走进汪儒斌傩面工作室,通过亲身体验傩面制作、与州级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近距离感受这项古老非遗的工艺魅力,探寻其当代传承路径。

一凿一刻见真章:非遗工艺藏千年智慧

踏入工作室,满墙形态各异的傩面具扑面而来——或威严庄重,或灵动传神,每一件都仿佛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叙事。在汪儒斌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依次体验了傩面制作的全流程:从选材、绘稿到凿胚、镂空,再到修光、打磨、彩绘、上油光与装配饰。

图为傩面具制作工艺流程 陈思远摄

其中,凿胚环节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汪老师寥寥数刀便能精准塑形,队员们却需耗费数小时模仿,仍只得皮毛。“下刀角度、力度,甚至刀具类型,都藏着讲究。”汪老师解释,这项技艺需经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实践,才能形成肌肉记忆般的精准。队员们感慨:“看似简单的凿刻,实则是千锤百炼的功夫,非遗的魅力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图为团队成员高雨平学习傩面凿胚 张毅摄

实践期间,团队拍摄傩面制作工艺纪实短片,收录汪儒斌老师关于 28 个经典傩面角色的口述故事,并初步搭建了 “傩面非遗数字档案” 框架,为后续技术应用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张毅为傩面打磨修光 陈思远摄

开眼定魂:非遗传承的坚守与挑战

采访中,汪老师特别强调“开眼”的重要性:“给面具开眼,就是注入灵魂,神的隐秘就此显现。”队员们观察发现,墙上傩面具的眼睛或锐利或悲悯,确是传递神韵的核心。

图为汪儒斌为傩面具开眼 陈思远摄

谈及传承,汪老师坦言不易:“坚守这门手艺,既要懂千年故事、熟角色性格、精制作工艺,还要平衡时间与生计。”在当下市场环境中,传统傩面制作面临受众缩小、收益有限等现实难题,让更多人关注这项非遗,成为传承的关键。

守正创新: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队与汪老师合照 孙哲妍摄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汪老师认为,傩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留住核心 —— 傩形象的精髓,同时与时俱进。对此,实践团队计划发挥信息专业优势,用 AI 技术赋能傩文化宣传计划开发 AI 傩面数字工坊”——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建立傩面纹样数据库,用户可在小程序上传个人照片,生成融合自身特征的个性化傩面图案;同时搭建 3D 虚拟展厅,还原传统傩仪现场,让网友通过手机就能沉浸式感受傩文化的魅力。“我们要用代码与算法,让千年傩面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队长陈思远表示,以科技为桥,让这项非遗在当代绽放新光彩正是我们“码”上非遗实践团队的初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轶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