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字是‘明’!太阳和月亮在一起就是‘明亮’的意思!”7月1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三下乡”实践队在沅江市东方壹号学校开设的“甲骨文趣味课堂”上,孩子们围着投影屏上的古文字兴奋抢答,稚嫩的指尖划过临摹纸上的笔画,将千年文明的印记轻轻拓在纸上。
一堂穿越千年的识字课
“画个圆圈中间点一点,猜猜是什么字?”支教老师举起平板电脑,屏幕上甲骨文中“日”字的象形图案引得孩子们纷纷举手。“是太阳!”“像月饼!”当老师展示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动画,原本抽象的文字突然有了生命——孩子们看着“日”字从圆圈一点慢慢变成方正字形,忽然明白:“原来古人写字像画画,把看到的都记下来了!”
这样的互动在课堂上不断上演。“山”字的三竖像起伏的山峰,“水”字的曲线似流动的河溪,当“太阳和月亮做朋友”的谜面揭开“明”字的由来时,有孩子突然举手:“那‘星’字是不是好多小太阳?”童言稚语里,藏着对先民智慧最纯真的共鸣。
让文字在指尖“复活”
宣纸铺在课桌上,毛笔蘸着墨汁,孩子们跟着老师学写甲骨文。三年级的小雨把“云”字的曲线画得像飘带,他举着作品给老师看:“你看它会动!”支教队员李同学笑着点头:“古人看到云在天上飘,就把它画了下来,现在你让它在纸上‘飘’起来了。”
课堂一角的展示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像小鸟展翅的“鸟”字,似火苗跳动的“火”字,每个字旁边都歪歪扭扭写着拼音和释义。“他们未必能完全懂甲骨文的历史,但握笔临摹时的专注,就是文化传承的开始。”实践队指导老师说,这些孩子笔下的稚嫩笔画,正在接续着中华文明的文脉。
把文化种子播进乡土
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化润乡”系列活动的一环,这支由师范生组成的实践队已在沅江开展了两周支教。除了甲骨文课堂,他们还准备了书法临摹、汉字故事剧场等活动,用孩子们能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
“乡村孩子离文物很远,但离文化很近。”实践队队长说,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知道脚下的土地曾孕育过灿烂文明,“当甲骨文从课本里走出来,变成握在手里的毛笔、挂在墙上的作品,文化自信就会悄悄在心里发芽。”
据悉,这支实践队将在暑期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支教,让更多乡村孩子触摸文明的温度,让千年文脉在乡土间薪火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