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谢思齐)2025年7月11日,淮阴工学院生科学院“运河古韵 民族同心”实践团成员谢思齐走进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枫香染国家级非遗体验馆,跟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光成,完成了一场“绘蜡花、浸靛蓝、访匠心”的枫香染深度体验之旅,在蓝白交织的枫香染纹样间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厚重与绵长。
▲图为阳光成老师绘画作品
枫香油:凝固的平安符
枫香油由枫香树脂与水牛油按传统工艺熬制而成。每年7—8月割树取脂,阴干后呈淡黄块状,味清香微苦。树脂与牛油同锅慢火融滤,温度降至60℃即成琥珀色防染液,落布即凝成细脆隔离膜,使靛染后青底白花清晰。除防染,树脂具活血生肌之效,成品布久存不蛀。在惠水布依寨,枫香油亦象征“平安富贵”。
画蜡花:在土布上写诗
在杨光成老师的作坊里,实践队员首先把目光锁定在布依族经典纹样“大瓶牡丹花”上:一只饱满的花瓶稳稳占据画面中心,瓶内盛放的牡丹层层叠叠,寓意“平安富贵”。为了把这份祝福凝固在布面上,他们先用可消笔在素白土布上轻轻勾勒出纹样的大致轮廓,再进入下一步的“以油代蜡”。加热的小铁盘中,琥珀色的枫香油正由滚烫慢慢转为黏稠,空气里开始浮起一丝松脂的清甜。队员把土布铺平在长案上,屏息提腕,以毛笔蘸油,沿瓶口、花瓣、叶片依次勾线——油迹落布的瞬间便冷凝成纤细的褐红色线条,最细处仅1毫米,如发丝般精准,一笔错便无法挽回。整整一小时,长案前只听见呼吸与笔锋摩擦的轻响。待最后一笔收锋,白布上已静静绽放出一幅完整的“大瓶牡丹花”纹样,褐红的蜡纹像尚未苏醒的诗句,等待蓝靛染液的浸润与显色。
▲图为杨光成老师指导实践队员绘画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绘画
染与显:青白之间的惊艳
队员将绘好的布匹轻轻沉入靛缸,浸染、氧化、再浸染……如此反复六次后,把布匹挑上晾杆继续氧化。随后,他们烧沸一锅清水,撒入少量强碱,将染好的布投入沸水中。顷刻间,青底白花破水而出,实践队员谢思齐连声惊叹:“像魔术,又像开盲盒!”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土布染色
▲图为实践队员最终成品
访谈与感悟:非遗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谈到传承与创新,杨光成老师展示了近年设计的枫香染旗袍与帆布手袋:旗袍通身以“蝴蝶妈妈”纹样铺陈,靛青作地,留白处却浮出古铜色枫脂纹,仿佛旧银上鎏的光;帆布手袋靛蓝与月白交错,远看像老磁带封面,袋角还钉一枚铜色马形铆钉,一抬手便晃出微光。让实践队员看到传统纹样与街头潮流的巧妙嫁接。传承不是把纹样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继续变形,继续说话,新时代青年不只是记录者,更要做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翻译官’。
▲图为杨光成老师作品
▲图为杨光成老师与实践队员合影
当传统遇见青春,当指尖的温度延续千年的匠心,一幅“画布上的青花瓷”正在黔山秀水间缓缓铺陈,也将随这群青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实践队员用一天时间完成了从“大瓶牡丹花”纹样到青底白花的全部工序,更在访谈与联名设计中把布依族“平安富贵”的祝愿写进了现代生活。民族同心,方能技艺同传;青春接力,才能让千年枫香染在更多人的衣橱里继续盛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慧婷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