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对话百年鹤派狮艺!——当醒狮“舞”入数字浪潮,如何破圈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07-15 18: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寿锋 唐西滢   阅读 37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11日,华南农业大学“古劳云枢传薪”社会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古劳镇东便村,围绕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派狮艺”展开专项调研实践活动。本次调研活动为学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之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战略部署,落实《广东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建设非遗数字资源库”及“打造非遗传播品牌”的具体任务。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体验式学习与传承人专访等多种形式,探索岭南非遗项目在数字时代的传播路径与创新可能。

探访百年古艺,沉浸式了解醒狮传承

古劳镇被誉为“岭南水乡文化的活化石”,其中鹤派狮艺作为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醒狮流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乡土记忆。在东便村,当地醒狮文化传承协会会长热情接待实践队成员,并带领大家走进醒狮训练场馆,详细介绍了鹤派狮艺的历史渊源、流派特色和传承路径。

据黄会长介绍,鹤派狮艺源起于19世纪中叶,由冯庚长创立。冯庚长1852年出生于鹤山沙坪越塘大朗村,幼年随父学武,后拜佛山狮艺宗师冯了性为师,集武艺与狮艺之大成,最终创立风格鲜明、技艺独树一帜的“鹤山派醒狮”。其后,鹤派狮艺与佛山狮艺并称岭南南狮双雄,在民间广泛传播,历经百余年演进,形成了注重“狮形猫步”、动作灵巧、节奏刚劲的技艺特点。

图为黄会长向实践队讲述鹤派狮艺发展脉络  李思慧供图

亲身参与狮步训练,体验非遗背后的技艺与精神

图为队员们正在体验狮步训练动作  李思慧供图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永安师傅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亲自上阵,学习狮艺中的“狮形猫步”和基础步法动作。训练现场,黄师傅及黄会长逐一指导队员狮头与狮尾的配合技巧,强调节奏感与默契感。

经过亲身体验,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对醒狮文化的敬意倍增。“当真正举起狮头、听到锣鼓点,那种力量是从心里升起的,不再只是舞台表演那么简单。”有队员表示,最打动自己的,是狮艺背后对‘人合’的追求,即每一个动作都依赖团队协作与信任,缺一不可。

图为黄永安师傅亲自示范狮头动作  李思慧供图

访谈传承人:数字化传播不能丢了“狮艺的魂”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还专访了黄永安师傅,深入了解非遗传承者在数字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尝试。

黄师傅指出,当前狮艺传播在数字平台上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偏好“流量爆点”,难以真实呈现狮艺的仪式感和文化意蕴;另一方面,不少民间团队缺乏系统的内容运营意识和数字传播技术支持,容易陷入“拍得出动作、传不出精神”的困境。

他表示,非遗数字传播既离不开青年群体的参与创新,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数字只是桥,目标还是让大家能真正走进醒狮场,感受到非遗的温度与力量。”

青春接力传薪火,非遗在时代中“活”起来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结束后与黄永安师傅合影  李思慧供图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华南农业大学“云枢传薪”队员们在与非遗文化的真实碰撞中获得深刻成长。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既是观察者,也是记录者与传播者。他们以脚步丈量水乡街巷,以镜头捕捉狮艺之美,更用心倾听每一位传承人的故事。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看得见的技艺”,更在于“传得下的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活态传承,既需年轻人的热情与创造力,也离不开传承人长期的坚守,以及官方政策、资金与人才的持续扶持。唯有形成“传承人+政府+社会+青年”的多方合力,才能真正让鹤派狮艺这项百年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机,于烟火人间续写新的传奇。

撰文 | 唐西滢 陈寿锋

图片 | 李思慧

审核 | 陈炜颖 杨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寿锋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