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学子赴沈丘县烈士陵园,在实践活动中瞻仰先烈、祭扫缅怀

发布时间:2025-07-15 18: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为宇 张千一 王炜斌   阅读 56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青年学子爱国情怀,7月7日,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槐乡耕语·沈丘新程录”社会实践队前往沈丘县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抵达陵园后,首先列队瞻仰了巍峨的烈士纪念碑。花岗岩碑体庄严肃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队员们环绕纪念碑基座,认真观看四周描绘战斗场景的浮雕,从冲锋陷阵的战士到支援前线的群众,每一幅画面都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的历史回响。

在长达数十米的烈士英名墙前,队员们驻足良久。石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数千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不同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沈丘籍烈士姓名。有队员仔细记录着这些名字,动情表示:“书本上‘无数先烈换和平’的抽象概念,在直面这一个个真实姓名时,才变得无比沉重和具体。”当有队员轻声诵读烈士生平简介时,一位年仅19岁、为掩护战友转移而英勇牺牲的小战士的事迹,令在场所有人深受触动,沉默良久。

随后,队员们来到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区。这里安息着数百位革命先烈的忠骨。不少墓碑上仅有简短的生卒年月和“无名烈士之墓”的字样。队员们自发分组,拿起扫帚和抹布,细致地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浮尘。清扫过程中,一位队员发现其中一座烈士墓前生长着一株在微风中摇曳的白色野花,他小心地将其采下夹入笔记本,以此寄托对无名英雄的哀思与敬意。负责清扫的队员们表示:“看到这些无名墓碑,更能体会先烈们为信仰和胜利甘愿隐姓埋名的伟大。历史虽未记录其名,但后人当永志不忘其功勋。”

图为团队成员清扫墓碑尘土。张宇衡 供图

庄重的集体纪念仪式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全体实践队员肃立,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昂的旋律在苍松翠柏间回荡。随后,全场肃穆,向革命先烈默哀致敬三分钟。默哀毕,身为沈丘本地人的一名队员发言。他结合家乡的红色历史,深情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沈丘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斗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感人事迹,回顾了脚下这片热土所经历的烽火硝烟与英雄壮举。发言结束后,队员们神情庄重,依次缓步上前,将亲手折叠的洁白纸花轻轻敬献在纪念碑基座前。

图为团队成员敬献洁白鲜花。王乐乐 供图

实践活动尾声,队员们席地而坐,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现场讨论。队员们纷纷结合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言。其中一位队员分享道:“在无名烈士墓前看到那株顽强生长的野花,让我深刻感受到英雄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深深植根于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另有队员当即提出了具体行动计划:“返校后,我们应该第一时间在班级组织‘英魂永存’主题班会,通过展示今日拍摄的照片、讲述亲历的烈士故事,让未能亲临的同学们也能直观感受历史,铭记先烈。”讨论中,团队成员们一致认同,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在于行动转化,纷纷表示将把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融入未来的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之中。

图为团队成员在沈丘县烈士陵园合影。张宇衡 供图

此次沈丘县烈士陵园之行,是“槐乡耕语·沈丘新程录”实践队“三下乡”活动中红色寻访学习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地瞻仰与缅怀,引导队员深化历史认知,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实地瞻仰、事迹聆听、祭扫缅怀、主题研讨等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青年学子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实践队后续行程将聚焦沈丘县丰富的红色资源,计划深入走访当地革命历史旧址,系统搜集整理散落民间的烈士事迹史料,并筹备面向中小学生和社区群众的红色故事巡讲活动,致力于将此次“沈丘新程录”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推动红色基因在基层广泛传播、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的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长眠的英魂,践行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炜斌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