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潘语涵 提供)
摘要: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新芽向阳”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非遗编织活动,以彩纸为媒带儿童体验竹编技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关键词:非遗编织、文化自信、社区实践、儿童成长
2025年7月3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芜湖市丽城社区“新芽向阳”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在丽城社区文津花园便民服务点启动以“非遗编织画探秘,小手绕出大世界”为主题的非遗文化宣传活动。活动以“指尖传承千年韵”为核心理念,通过沉浸式体验将非遗竹编技艺转化为趣味手工课堂,吸引20余名儿童参与。旨在让传统文化于童真创意中焕发新生,以彩纸为媒,带领社区儿童感受传统编织技艺的独特魅力。
早上10时,志愿者将彩纸、卡纸与剪刀分发到各个小朋友手中,与课件上的竹编艺术图片相映成趣。主持人以“竹子变魔法”的趣味提问开场:“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竹子能变成会讲故事的画吗?”随后通过PPT展示非遗编织画的高清影像,从千年宫廷贡品到现代艺术瑰宝,生动讲述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以竹为笔、以丝为墨”的独特魅力,瞬间点燃孩子们的探索热情。
小朋友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安徽师范大学 潘语涵 提供)
活动以“三步解锁编织密码”为主线展开。知识讲解环节,志愿者化身“非遗小导师”,将十字编织法比作“小火车过隧道”,人字编织法喻为“小螃蟹走迷宫”,用童趣比喻拆解复杂技艺。现场分步示范制作流程时,从硬卡纸搭建经纬底板,到彩纸条“一压一抬”编织纹理,再到镂空剪裁与创意装饰,每个步骤都伴随着生动解说。“看!这样交叉编织,就能让纸条手拉手变成漂亮的图案啦!”志愿者的示范引得孩子们跃跃欲试。
小朋友正在用画笔构思作品(安徽师范大学 潘语涵 提供)
实践环节,孩子们手持五彩纸条化身“非遗小传人”。有人用蓝白纸条编织出“会下雨的云朵”,搭配雨滴形装饰;有人以波浪编织法勾勒“海底世界”,剪贴小鱼点缀其间;还有孩子大胆尝试三色交织,创作出“会开花的彩虹树”。志愿者全程巡回指导,帮助解决剪裁歪斜、编织错位等问题,鼓励孩子们突破常规。展示环节中,8岁的可可举起自己的作品分享:“我的蝴蝶会飞到古代,告诉大家非遗有多美!”童言童语中,每幅作品都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诠释。
小朋友们展示完成的作品(安徽师范大学 潘语涵 提供)
“活动把老手艺变成了孩子们能触摸的快乐。”一位家长在反馈中感慨。队长刘婷婷表示,后续将继续挖掘非遗文化资源,设计更多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当孩子们高举着亲手制作的编织画合影时,非遗技艺的传承之光,正透过他们稚嫩的指尖,照亮文化延续的未来之路。
实践团队和小朋友们的合照(安徽师范大学 潘语涵 提供)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以童心跳响文化传承的序曲。从个人对非遗的认知启蒙,到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集体意识觉醒,每一次指尖的编织都是对文明根脉的守护。这堂趣味课堂,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非遗在时代沃土中焕发新生,为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少年力量。(刘婷婷 屠思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