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薛依婷 谭如燕 陈悦 许淑惠 姚瑶)舞蹈,是跨越语言的表达,是浸润心灵的美育,它能让身体与情感共舞,让文化在律动中传承。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学院“晓师行”实践队舞蹈创编组以此为出发点,以经典童谣《小船谣》为蓝本,开展了融合舞蹈创编与乡土教育的特色活动。队员们用趣味教学的方式,引导小朋友们在舞姿中感受童谣的独特韵味,在舞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小朋友们不仅提升了艺术表现能力,更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亲近感。
▲图为实践队队员带领小朋友们学习中国舞基本手势—兰花掌 张莹萍/供图
小船摇弄影 波上舞生辉
“‘小船摇啊摇,摇向外婆桥’,这句歌词多像一幅画呀,我们该用怎样的动作把它‘画’出来呢?”实践队队员以提问引导,开启了《小船谣》的舞蹈创编之旅。结合小朋友们的认知特点,队员们将童谣拆解成“摇船”“过桥”“戏水”等场景,用夸张的肢体模仿、形象的动作比喻帮孩子们理解:从双臂模拟船桨划动的轻盈,到脚步踏响节奏的欢快,再到小组配合呈现“船队远航”的童趣画面。孩子们在笑声中掌握了基础舞蹈语汇,更在肢体表达里读懂了童谣蕴含的温情与向往。
▲图为实践队队员指导小朋友们学习定格造型—摊掌 张莹萍/供图
小船摇摇醉 一湖春水情
为让舞蹈更贴近小朋友们的生活,实践队队员鼓励孩子们结合日常所见的河流、船只、田野等元素即兴创作。一位小朋友说:“木船在小河转弯时,晃得更厉害呢!”边说边扭动腰肢,模仿船只转弯的姿态。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作,被巧妙纳入群舞编排中。还有孩子用手比作稻穗,在“摇船”的间隙加入“收割”的动作,让舞蹈多了几分乡土烟火气。队员们尊重每个孩子的创意,将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灵感串联成篇,使《小船谣》不仅是对童谣的生动演绎,更成为孩子们对家乡的诗意表达。
▲图为实践队队员指导改进小朋友们的中国舞姿—探腮 张莹萍/供图
童舞展风采 美育润心田
悠扬的《小船谣》旋律响起,身着青绿色服饰的小朋友们,用整齐又灵动的舞姿再现了童谣里的场景:有的扮演摇桨的船夫;有的化身桥上的孩童;还有的围成圆圈模拟“水波荡漾”。最后一个动作定格的瞬间,台下其他小组成员的掌声与孩子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参与表演的小朋友兴奋地说:“原来我们平时唱的歌,还能跳得这么好看!”
▲图为小朋友们在闭营汇演上展示舞蹈《小船谣》付豪/供图
此次《小船谣》舞蹈创编活动,以艺术为纽带,将童谣文化与乡土生活、肢体训练与审美教育巧妙融合。孩子们在创编中释放天性,在协作中学会包容,更在舞动中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场青春与童真的艺术对话,不仅为乡村美育探索了新路径,更让文化传承的种子,伴着《小船谣》的旋律,悄悄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依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