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奔赴黄山歙县,在这座浸润着千年徽韵的古城里,开启了一场关于墨砚文化的“三下乡”实践之旅。作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墨砚不仅是书写工具,更藏着古人的审美哲思与匠人智慧,团队成员带着对非遗的敬畏,踏上了这场文化探寻之路。
【枕石阁遇匠人 体验墨砚制作之趣】
(图为传承团体验制作砚台过程)
实践团走进古朴雅致的枕石阁,木质结构的阁楼里弥漫着墨香与石材的清冽气息。在这里,他们见到了墨砚制作领域的资深匠人柯崇师傅。柯师傅身着素色布衣,指尖带着常年与刻刀、石材打交道留下的薄茧,笑容温和地迎接这群年轻的探访者——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非遗展中亮相,是当地墨砚技艺传承的中坚力量。
在柯师傅的指引下,同学们开启了墨砚制作体验。“选石如识人,质地、纹理、色泽都得细看。”柯师傅拿起一块歙砚原石,讲解着选材的门道,随后示范起雕刻技法: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时而轻滑勾勒轮廓,时而用力凿刻纹理,原本平平无奇的石材上,渐渐浮现出流云、松枝的雏形。
同学们跃跃欲试,接过刻刀时却有些手忙脚乱。有人因力度不稳刻歪了线条,有人担心损坏石材迟迟不敢下刀。柯师傅耐心地逐个指导:“手腕要稳,顺着石材的纹路走,就像写字要讲究笔锋。”在一次次调整中,同学们的动作从生涩变得熟练,虽然成品略显稚嫩,却凝聚着专注与汗水——当第一方带着自己刻痕的砚台雏形完成时,不少同学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眼中满是成就感。
【挂牌留影承情谊 对话中探传承之道】
体验结束后,传承团与柯崇师傅共同举行了挂牌仪式,一块写有实践基地名称的牌匾被郑重悬挂在枕石阁墙面,随后大家围站在阁楼庭院中合影。镜头里,同学们举着自己制作的砚台雏形,柯师傅站在中间,笑容里藏着对后辈的期许,这一瞬间,仿佛是传统与青春的握手,定格成非遗传承路上的温暖印记。
(图为传承团成员采访柯师傅过程)
稍作休整后,一场深度对话在阁内的茶桌旁展开。同学们围绕墨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向柯师傅抛出心中的疑问。“现在提笔写字的人少了,墨砚会不会慢慢被遗忘?”有同学直言担忧。柯师傅摩挲着手中的刻刀,缓缓道:“挑战确实有。电子化时代,墨砚的实用场景少了,但它的文化价值还在。关键是怎么让年轻人觉得‘有用’——不是非得用来写字,也可以是摆件、文创,让它走进生活。”
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尝试: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牌坊元素融入砚台设计,开发小巧便携的“随身砚”,甚至和当地学校合作开设体验课。“传承不是守着老规矩不变,是要让老手艺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柯师傅的话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也对非遗创新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赠画寄心意 墨香中续文化之约】
(图为柯师傅赠与传承团亲手绘制的《砚林图》)
对话接近尾声时,柯崇师傅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幅卷轴,缓缓展开——这是他亲手绘制的《砚林图》,画中既有匠人凿石制砚的场景,也有年轻人围坐学习的画面,笔墨间满是对墨砚传承的深情。“这幅画送给你们,”他将画递到团队代表手中,“希望你们带着这份对文化的好奇走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墨砚里,藏着千年的故事。”
接过画作,同学们深深鞠躬致谢。墨香袅袅中,这场枕石阁的相遇落下帷幕,但关于墨砚文化的思考与传承行动,才刚刚开始。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歙彩遗风”传承团的成员们明白,非遗的生命力,正在于一代代人的接力——而他们,愿做那其中充满活力的一棒,让歙县墨砚的故事,在青春的助力下继续流淌。(文/詹涛、代莹莹 图/刘思、 强慧 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静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