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实践团:数字赋能,传承古韵——设计助力廉江石岭非遗活化

发布时间:2025-07-14 22: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巧青   阅读 7.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红色文创产品是传承红色精神、助推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切实推动廉江文化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4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红色印记实践团的19名师生,在指导老师李琴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踏上了助力廉江市石岭镇“茶韵粽香铸铁魂·红色匠心传承行”之路,聚焦国家级非遗铸铁技艺和地方茶粽文化,深入调研非遗传承现状,探索传统技艺与时代发展的融合路径。通过线上调研--实地采访--方案研讨--创新设计--设计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行动,赋能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新,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彩。

簕塘铁器:锤炼匠心,锻造坚韧

在簕塘村,1958 年至 1968 年,当地政府设立五金厂,集结村中三四百人,专注于打铁制刀。1975 年,簕塘菜刀与剪刀凭借卓越品质,荣获广东省优秀产品称号,簕塘村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廉江知名的 “打铁村”。据拥有五十年打铁经验的老匠人回忆,当时他们依靠传统五道工序,将废铁淬炼成廉江的 “文化名片” —— 精品簕塘菜刀。红色印记实践团深入观察打铁工艺,亲身体验落锤的力量,每一次锤击都让他们深刻感悟到 “坚韧不拔、精益求精” 的铁魂精神。

图:团队体验匠心工艺。李卓婧供图

同安堂非遗:百年药香,守正创新

7 月 5 日,红色印记实践团走进同安堂,体会 “茶药结合” 的独特魅力。同安堂始建于 1885 年,历经六代传承,139 年来从喉科秘方到全球首创 “红茶 + 草本” 结合的同安甘露凉茶(获国家发明专利),不断印证传统技艺并非凝固的标本,而是随时代进步吐故纳新的生命体,彰显 “传承为基、创新为力” 的非遗智慧。非遗传承人林先生介绍,2016 年同安堂联合创办珠海林尚熙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通过澳门平台推动产品在非洲、欧洲市场注册,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论坛,推广中华文化。疫情期间,企业还向国内外捐赠逾 10 万杯凉茶及防疫物资。

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设计实践,更是一场信念的洗礼。为更好地调研需求,红色印记实践团成员与林尚熙第六代传承人林家胜先生就文创设计展开深入探讨。同学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用所学的设计、数字化等知识,助力同安堂在产品包装、品牌推广、线上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青年大学生用所学专业助力非遗传承,为同安堂注入新的活力,让百年药香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坚定地扛起了非遗记忆薪火相传的理想与责任大旗。

图:红色印记实践团与第六代传承人林家胜先生深度交流。李琴老师供图

图:红色印记实践团与同安堂第六代传承人林家胜先生、团委黄俊哲副书记合照。李卓婧供图

莫球簕古粽:粽叶飘香,传递温情

7月6日,红色印记实践团深入“莫球簕籺”店铺,参观制作流程、研讨制作工艺,近距离体会匠人的细腻与坚守,深刻感受到传统美食背后的“温情传情”,坚定了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焕发新生的信念。“莫球簕古粽”深耕廉江二十年,选用广西深山簕古叶包裹粽子,散发独特清香,具有利水祛湿、清热解毒等功效。一片簕古叶可循环使用2-3次,保留自然香味的同时,也蕴含一定理疗作用。粽子用水草细心扎捆,包成4个尖角形状,蒸熟后,剥开粽叶,油润糯米颗颗分明、光泽诱人,糯米裹着以蛤蒌叶包裹的肥猪肉馅,鲜香四溢。

图:红色印记实践团与第二代传承人莫先生合影。陈露露供图

图:红色印记实践团与第二代传承人莫先生合影。陈露露供图

创新传承: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在廉江石岭的下乡实践中,红色印记实践团以艺术与设计为双翼,对当地传统技艺进行创新传承。他们深挖同安堂养生茶、古粽籺、簕塘铁器等非遗资源,策划文旅活动并设计文创产品。团队打造“铁韵”和“炽守”IP形象,融合簕塘锻造纹样与红色精神,设计金属质感的钥匙扣、徽章等,让铁器技艺融入生活。针对同安堂凉茶,他们计划用岭南草本元素和现代插画设计便携罐装、环保袋泡茶、洛小桂和洛小玫IP文创表情包系列、“左暖雀,右清芽”和“茶灵”IP人物形象。对于莫球簕古粽,团队创作“粽宝”IP人物形象,开发冰箱贴、手提袋等产品,使其成为石岭文化名片。紧扣“设计焕新非遗”主线,团队用创意与时代特色结合,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

图:实践团成员头脑风暴。李琴老师供图

图:实践团成员探讨簕塘铁器品牌标志构思。李琴老师供图


图为文创IP线稿三视图。胡浩俊供图

图为文创IP建模后效果图“铁韵”。胡浩俊供图

图为文创IP线稿三视图。祝静如供图

图为文创IP建模后效果图“炽守”。祝静如供图

图为洛小桂IP文创表情包。祝静如供图

图为洛小玫IP文创表情包。祝静如供图

图为文创IP线稿三视图。陈冠桦供图

图为文创IP建模后效果图“粽宝”。陈冠桦供图

展望未来:青春接力,让非遗焕发活力

“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唯有守住根脉、创新表达,才能接轨时代。”此次廉江之行,实践团深刻体悟到文化传承的意义。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通过文创产品、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看见簕塘铁器的坚韧、同安堂的仁心、簕古粽的温情。

图:红色印记实践团与簕塘村村委会合影(李卓婧供图)

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的先锋力量。红色印记实践团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数字赋能与文化传承的新路径,用青春智慧激活文化传承的活力密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为筑牢文化自信贡献磅礴的青年力量。(通讯员:刘巧青  李卓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巧青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