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似金纱,裹着热浪。我站在忠县拔山镇八德村的土地上,抬眼望去,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片银色的海洋,在夏日的微风里泛起科技的涟漪。这次参观,于我而言,是一场打破认知、重塑思考的旅程,光伏板与养殖共生的画面,深深烙印在心底,萌生出诸多的感悟。
光伏板在山坡上整齐排列,像是大地长出的银色鳞片,为下方的生灵撑起一片清凉。水沟里,小龙虾借着板间漏下的斑驳光影,摆动着身体在水中穿梭,搅碎一池静谧;水沟边,五黑鸡借光伏板投下的阴凉,迈着细碎的步伐,乌黑发亮的羽毛泛着幽光的同时,时不时低头刨食,偶尔抬头警惕张望;草地上,鸵鸟在光伏板的庇护下躲开正午的暴晒,迈着大步,脖颈优雅转动,偶然投来好奇的目光;养殖房里,羊群依偎在光伏板延伸的阴影里低头啃食,咩咩声混着风声,成了大自然的和鸣。这奇妙的“上下空间”利用,打破了我对光伏电站“冰冷科技”的刻板印象。
图为光伏发电站现场 雍埝 摄
直到我听到当地负责人讲述该光伏发电站“农光互补”、板下养殖共生的模式,我才真正理解“生态循环”不再是课本里生硬的概念,而是眼前鲜活的、正在创造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光伏板遮挡强光,给养殖区营造了天然的“遮阳伞”,五黑鸡不再因烈日“中暑”,家禽有了舒适的栖息所;而养殖的粪便又成了土地的天然肥料,悄然完成一场小型生态闭环。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课堂上老师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阐释,那些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直到我的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八德村的土地上,我才真切目睹它们落地生根后,在乡村这片沃土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图为成员参观光伏发电站 雍埝 摄
此前,我对乡村图景的认知,始终桎梏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里。当我的双脚真正踏入这片土地,眼前光伏板流转的银辉与养殖基地跃动的生机交相辉映,如同一把利刃,瞬间划破了我认知的枷锁——原来乡村振兴的道路,早已突破单一产业的局限,绽放出了全新的活力。八德村的此举措,让我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就像我们在校园里搞创新创业,把看似无关的元素嫁接,就能开出新花。作为外院学子,我总觉得专业离乡村很远,可八德村的实践,把“外贸”与“乡村”的距离拉得很近。这些生态养殖的产品,若用双语包装、借跨境电商出海,说不定能成海外市场的“香饽饽”——就像我们课堂上分析的特色外贸案例,只不过这次,货源地是乡村的光伏板下。这让我突然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学的外语、外贸知识,不只对接国际大都市的企业,也能为乡村产品插上飞向世界的翅膀。
图为鸵鸟在阳光下“散步” 雍埝 摄
站在光伏板下,我忍不住审视自己的学习。我们常困在书本理论里,用公式和案例框定世界,却忘了走到田野,看理论如何在土地里“生根发芽”。八德村像一面镜子,照出“纸上谈兵”的无力——若没亲眼看见光伏与养殖的融合,我永远悟不透其中的巧思与艰辛,就像没做过外贸实操,永远不懂商贸背后的博弈。我想,往后我们应该多走出校园,让知识和实践“握手”,把成长的答案在真实的土地上。
离开八德村光伏发电站时,正午的阳光倾泻而下,光伏板上流淌出耀眼的光芒,那些板子化作炽热的“生态引擎”,有力推动着乡村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此次参观活动,宛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认知之门——乡村振兴的画卷色彩斑斓,发展路径不拘一格。
愿更多的乡村循着“光伏+”的轨迹,在绿色转型中锚定发展新坐标;愿我们外院学子以语言为经纬织就沟通桥梁,借贸易之帆驾驭时代浪潮,让乡村生态释放出穿透时空的蓬勃力量。当我漫步在光伏发电站错落有致的光伏矩阵间,摇曳的青草与闪烁的光伏板相映成趣。这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让我深刻领悟到:我们应将创新的火种播撒在乡土大地,点燃产业振兴的希望之火,绘就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这份满载希望的实践答卷,既是乡村锚定“双碳”目标、探索绿色发展路径的鲜活样本,更是一座矗立在时代浪潮中的精神灯塔,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照亮了知行合一、投身实践的奋进之路。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继续深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通讯员:曾丽秋 刘钰妍 何蕊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蕊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