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在骄阳似火的暑期里,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再次踏上任弼时纪念馆的红色土地。经过前几天的工作,成员们少了初见时的些许青涩,多了份熟稔与笃定,在这片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土地上,继续用青春力量践行着传承红色精神的誓言。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任弼时纪念馆的建筑上,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的成员们已精神抖擞地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一部分成员拿着相机穿梭在各个建筑之间,他们的镜头里,有庄严肃穆的纪念馆主体,有记录历史瞬间的雕塑,还有那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些素材将被精心剪辑,制作成弘扬骆驼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视频,通过网络的力量,让更多人跨越时空,领略任弼时纪念馆的魅力,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宣讲团成员希望通过这些视频,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这里的红色氛围,铭记革命先辈的功绩。
(图为志愿者拍摄视频素材 易大耀 摄)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成员则在图书室里忙碌着。这里存放着大量与任弼时同志及革命历史相关的书籍,由于年代久远,部分书籍存在摆放杂乱、信息登记不完善等问题。宣讲团成员们小心翼翼地拿起每一本书,仔细核对信息,按照年代、类别进行重新整理。他们的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书页,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图为志愿者整理有关任弼时书籍 王凯 摄)
而团队里还有部分成员,正与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热烈探讨着推文的制作。他们时而翻看当天拍摄的素材,时而交流着对任弼时同志革命精神的理解,从推文的标题构思到内容编排,从图片的选取到文字的打磨,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他们想让推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能贴近年轻网友的阅读习惯,让更多人通过文字感受到这里的红色故事。工作人员也结合纪念馆的历史背景和传播需求,给出了不少专业建议,让推文的框架愈发清晰。
(图为志愿者与工作人员探讨推文制作 陈新富 摄)
且在整个拍摄与整理工作的间隙,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的成员们化身为温暖的红色向导,为游客们指引方向,他们一边细致地提醒游客注意脚下安全,一边沿途介绍纪念馆的建筑特色与历史背景。步入展览馆后,志愿者们结合馆内陈列的文物与史料,生动讲述任弼时同志的生平事迹与"骆驼精神",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与历史沉淀。
(图为志愿者引导游客前往展览馆 陈新富 摄)
下午,岳阳某党支部团来到了任弼时纪念馆参观学习,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的成员们热情地迎接并进行介绍。他们根据党支部团的需求,讲述了任弼时同志的革命思想以及他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在互动交流环节,宣讲团成员们还分享了自己在“三下乡”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获得了党支部团成员们的盛大称赞。最后该党支部还热情邀请宣讲团成员在任弼时同志的铜像前共同拍了合照以作纪念。
(图为志愿者与岳阳某党支部合照 曾梓琪 摄)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夕阳的余晖洒在新青年·红足迹宣讲团成员们疲惫却又满足的脸上。在任弼时纪念馆的这一天,他们用汗水和努力,在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青春足迹。他们不仅完成了各项任务,更在这个过程中深刻领悟了“骆驼精神”的内涵,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信念。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前行,在“三下乡”的征程中,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通讯员:陈晨、曾梓琪、陈新富
指导老师:夏红玉
一审:王怡
二审:易大耀
三审:夏红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