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金莹) 为深入了解延安安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体会革命老区的历史脉络与精神传承,7月12日,西安培华学院青护暖乡志愿服务队走进延安市安塞区文化艺术馆,开展以“探寻塬上文化根脉,涵养青年精神血脉”为主题的文化研学活动。同学们在讲解员老师的引导下,走进历史、贴近民间、触摸非遗,用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与一颗颗赤诚的心灵,去感受延安的文化张力与生命温度。
一条直道,连通千年文明
走进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安塞古道变迁的历史展板。讲解员老师娓娓道来,引领大家穿越千年,回到秦朝。“你们眼前看到的这条直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由秦始皇修建,贯穿南北,直抵边陲。”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肃然起敬。这条古道不仅承载着秦朝王权的远见与军政的统筹,也记录着安塞自古以来作为交通要冲的战略地位。
如今,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这条千年古道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辨,成为安塞人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与地理记忆。
▲图为讲解员讲述安塞变迁
剪纸传神,非遗焕彩
走过历史长廊,同学们被一组充满张力的剪纸作品所吸引。红色宣纸之上,民间艺人用剪刀镂刻出一幅幅极富生活气息的图案:挑水的村妇、放羊的少年、扭秧歌的汉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讲解员介绍道:“安塞的剪纸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延安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你们面前看到的这位老艺人的作品,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非遗展览。”这一剪一刻之间,蕴含的是黄土高原对美的朴素理解与世代传承。
正是依靠这类深厚的民艺土壤,安塞成为全国第一个文化艺术对外开放的县域单位,也是在全国最早一批迈出“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地方。非遗的焕新,也让世界看见了延安除了红色之外的“另一面”。
▲图为队员们欣赏各式剪纸
画出生活,民间“毕加索”在这里
艺术馆的一隅,展出着延安绘画作品,色彩鲜艳、构图奔放、题材质朴,描绘着塬上百姓的日常与精神。“延安绘画又被称为‘民间的毕加索’,因为它极具象征性和原始张力,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讲解员介绍道。
“第一次感受到艺术和土地结合得如此自然。”董赞站在画前感叹。延安绘画不拘一格,不求形式上的对称,而是讲求情绪的传达与生命的表现。那一幅幅黄土塬上的风景画,仿佛就是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写下对家园最深的依恋。
▲图为讲解员为队员讲解安塞民间艺术作品
鼓声激荡,唤醒心中的热烈
讲解至传统音乐与舞蹈文化时,讲解员播放起安塞腰鼓的现场表演视频。铿锵有力的鼓点,奔腾如马的节奏,让整个展厅都仿佛被震动。“安塞腰鼓最初源于祈雨仪式,后来演变为庆丰收、迎佳节、送军人的传统活动,现在更是中华民族集体精神的一种象征。”
队员们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轻轻点头。“不仅是在学习一种鼓舞的艺术,更是在感受一种民族的气魄。”这份对土地、对命运、对未来的信念,正如安塞的鼓声一样,穿透岁月,直击人心。
歌声悠悠,窑洞深深,岁月有声
除了腰鼓,同学们还在展馆中听到了正宗的延安民歌。那种来自黄土地的嗓音,如叙如诉,如泣如歌,唱出爱情的忠贞、生活的勤劳、信仰的坚定。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勾起了不少同学对陕北风情的无限向往。
展馆还复原了一个窑洞实景,黄土垒砌的墙面、泥炉火盆、木床炕头,让人仿佛置身延安年代。窑洞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简朴、坚韧、温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数革命者思考过民族的出路、人民的命运。
▲图为文化馆中安塞腰鼓的文字讲解
参观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身临其境的文化洗礼。杨丹荷在感言中写道:“以前对安塞的印象只是鼓声,现在知道了,这里还有千年的古道、斑斓的剪纸、火热的歌声和浓浓的乡土情。今天的文化艺术馆,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印记,也点燃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此次走进文化艺术馆,是青护暖乡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系列活动中重要的一站,也是一次用脚步丈量文化、用眼睛触摸非遗的沉浸式旅程。队员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对民族精神深深认同的种子。
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以医者之责,行走乡野,传承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智慧与温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莹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