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科学子深入百年根艺工坊,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0 17: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司徒珊怡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6月28日,湛江科技学院一支由21名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湛江雷州百年根艺工坊,开展以“探究非遗工坊助残模式的双向价值”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直播带货等多元形式,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传承与残疾人就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积极响应国家“百千万工程”号召,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雷州根艺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雷州窑更是宋元时期广东三大名窑之一,据国家乡村工匠名师、湛江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国玉介绍,目前已发现的唐至明代古窑址多达150余座,远超潮州窑的30座和广州西村窑的10座。然而,当前雷州窑产业发展却与潮州窑存在巨大差距,其年产值仅为潮州窑的万分之一。在非遗传承面临人才断层、产业规模受限,同时残疾人就业渠道狭窄的双重困境下,百年根艺工坊探索出的非遗工坊助残模式,成为破局的关键。

▲图为陈国玉师傅讲解。 倪庭威 摄

实践团队抵达工坊当日,陈国玉师傅热情地带领师生们参观根雕、雷州窑、雷州石狗工艺展区。陈师傅表示“这些杯子采用本地高岭土制作,全程零添加化学品,每一件的纹路都是独一无二的。”陈师傅拿起一只杯子,展示杯身上自然形成的纹理,“去年还得到了广东省委书记的肯定与表扬。”他指着杯身的青黄釉色继续说道:“为了做好这雷州窑特有的青黄釉,我前前后后做了四百多次试炼。今年,我把这些试验过程和数据整理成论文,马上就要在《中国陶瓷工业》上发表了。这不仅是对自己多年钻研的总结,更希望能为雷州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些有用的参考。”团队成员们闻言,纷纷为这份执着与坚守点头称赞。

根雕作为工坊的传统核心业务,原料多选用从当地水库、河流中打捞的乌木,以及香樟木、荔枝木等。雕刻题材多蕴含“五福临门”“家和万事兴”等吉祥寓意,部分作品还曾荣获湛江工艺品特等奖。陈师傅指着一件雕刻着五只葫芦造型的作品说道:“就像这件,原料是在地下至少沉睡千年的乌木,其本身就极具价值。”

在雷州石狗雕刻展区,100多件以雷州博物馆藏品为原型,采用不同材质雕刻的石狗作品整齐排列,每一尊石狗的表情、形态都各不相同,生动展现了雷州当地的民俗风情。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工坊员工。 倪庭威 摄

随后,实践团对工坊员工进行采访,一位负责自媒体运营的员工分享道:“把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播出去,平时拍摄剪辑上传到自媒体平台,当流量特别好的时候,感觉到把文化传播到外地,会特别有成就感。”这番话语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播的魅力与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直播带货。 陈翠珍 摄

在深入了解工坊运作后,实践团队积极参与到文化体验与直播带货环节。直播带货过程中,实践团向网友详细介绍雷州根艺和陶瓷产品的特色。“这款陶瓷杯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仅实用,还极具收藏价值……”随着讲解,直播间人气不断上升,互动频繁,有效提升了非遗产品的知名度。

▲图为“遗韵承乡”实践团在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合影留念。 宣传组 摄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湛江科技学院的师生们深入非遗工坊一线,不仅深度了解了雷州根雕、雷州窑、雷州石狗等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也全面探究了非遗工坊助残模式的运作机制与双向价值——既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又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的资料,以及在文化体验、直播带货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了青年智慧与力量。(通讯员:司徒珊怡 余慧清 陈翠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司徒珊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