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王巧怡、张厚慧)7月8日,“岭南甄选斗门”突击队调研组穿梭于接霞庄的大街小巷中,将手里的调查问卷分发到众多游客与村内店家手中,听见助推乡村振兴的真实声音,把民众心声向上反馈,为斗门乡村振兴寻找重要落脚点。
接霞庄自然风光(何淑敏 摄)
珠海市政府早在2023年底就提出“1313”的思路举措,为展现“百千万工程”政策的落地与作为,接霞庄作为南门村内较具特色的村落之一,开发前景可观,有望通过产业、项目的投放,打造出更高质量、内外合璧的特色景点,建设一个宜居宜旅的特色古村落。“岭南甄选斗门”突击队调研组以此为切口,透过一村,为万村提供借鉴方案。
凝望百年古村,听见时代新声
接霞庄街景(何淑敏 摄)
初入接霞庄,那些排排错落在街巷中的岭南特色建筑还搭配着古香古色的装饰,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在村内人性化、现代化的设施建设,也是古村能吸引游客前来的一大亮点。“岭南甄选斗门”突击队调研组发现,接霞庄的改造翻新是结合珠海斗门政府推进的“一统三化九场景”政策,以政策做统领,去建设更加符合“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古村落。他们把古今贯通,用新时代视角去看古村的变革,让时代再次感受接霞庄脉搏的跳动。
湾区联动,文旅贯通
调研组成员采访游客(何淑敏 摄)
珠海斗门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两车北上”政策的开通,把港澳地区与广东联通,这种自驾出游的方式能给游客带来更多体验感、新鲜感,让北上港澳游客的出行方式有更多的可选性。他们在获得良好游玩体验的同时,留下对斗门文旅的特别印象。这些印象也能变作宣传斗门文旅的流量密码,让斗门被跟多人看见。在调研组询问一车自驾出行的澳门游客是否好玩时,他们直言“这里非常好,挺不错的,美食美景全都有,很适合作为出游目的地”。斗门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下,被打造成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先行区,让文旅产业与珠西一体化齐头并进。
因地制宜,生态整治
接霞庄独有的资源禀赋让其能够合理利用自身的核心资源作地基,倚靠现有的政策辅助,为现有的产业改进加固。当地民宿软装负责人向“岭南甄选斗门”突击队调研组坦言,“民宿外围虽保留接霞庄本土建筑风格,但不同的是,店家还会融入东南亚风味,走出同质化怪圈,打出差异化,做自己民宿的特色卖点来吸客”。民宿借助古村发力,从实际出发,更有目标的向上探索,向上建设。
调研组成员采访当地居民(何淑敏 摄)
调研组还发现,接霞庄的“慢生活”脚步,与珠海斗门政府推出的“银发经济”和“无废城市”极为契合。“夕阳”旅游团的身影总是在古村中反复出现,古朴的风格,原生态的环境,使不少“银发”游客向调研组反映,他们对这里的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很满意,会考虑把接霞庄作为自己反复出游的目的地之一。
转型升级,激活消费
“岭南甄选斗门”突击队调研组还把非遗美食产业作为重点进行聚焦。把“产业新空间”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载体。赵氏鸭扎包店员向调研组分享到,鸭扎包作为接霞庄的特色非遗美食,已有专门的工厂进行加工包装,从制作、宣传到销售“一条龙”,已基本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他们还侧面发展文创产品,让游客对接霞庄与鸭扎包的记忆不只是短暂的停留于唇齿间。
调研组成员采访店员(何淑敏 摄)
珠海斗门政府重视青年力量,为创业人员提供减租,贷款等资金帮扶,鼓励年轻人进入古村创新创业。通过改造旧屋,打造特色新店,为古村注入新血液。例如古村里的荔知·接霞咖啡馆成功出圈,它能迎合城市人的生活节奏,让游客在古村里找回一丝熟悉感,让游玩之旅变得更加松弛自然。
调研中发现的新机遇正逐步浮现,乡村振兴与青年力量也在持续联动。政府把政策作为拉动古村前行的重要引擎,不断探索激活斗门古村落的燃料剂。能让项目稳稳落地,让服务不断完善,让斗门振兴变得可感可及,是政府、三下乡青年与斗门人的共同期许。
撰文/王巧怡
摄影/何淑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厚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