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郑若曦 章甜甜)2025 年 7 月 8 日,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赴黄山黟县丰梧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继续开展这场意义非凡的支教活动。这支由 18 名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始终以 “红色铸魂 + 梦想启迪 + 文化寻根” 三维课程体系为核心,为当地的孩子们精心打造着一系列能够浸润心灵的成长课。从百年党史的峥嵘岁月回顾,到童真梦想的自由绽放,从舌尖美食的文化解码,到乡土情怀的深度滋养,多维度的课堂设计持续发力,让这个夏日的乡村校园里,处处都洋溢着成长的力量。
红史铸魂,点亮信仰灯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团队队长董炳达以“四史”教育为核心,创新地采用“光影叙事 + 情景互动”的教学法,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红色文化课。课堂上,一张张老照片的对比视频,展现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百年变迁。董老师化身为“历史讲述人”,用“小红军过草地”“改革开放第一家个体户”等故事,串联起党的奋斗足迹。 随后,他组织孩子们开展“红色情景剧”表演。孩子们穿上简易的道具服装,分别扮演“小战士”“建设者”,在角色扮演中,细细体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有孩子举手提问“为什么前辈们要那么拼”时,董老师指着窗外丰梧村的新民居说:“你看现在的房子、公路,都是他们拼出来的呀!”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红色基因正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
图为董老师的”四史“课堂,由通讯员郑若曦提供
童话润心,播撒梦想新芽
“沙漠里的仙人掌,也有看见大海的梦想。”志愿者章甜甜带来的“童话启智课”上,一则《仙人掌的追梦之旅》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她没有单纯地讲述故事,而是用“互动提问 + 绘画表达”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如果你是仙人掌,会怎么穿越沙漠?”“你觉得大海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们的答案天马行空:“请骆驼帮忙”“大海是彩虹色的,因为里面有好多鱼”。在“自己的梦想小秘密”分享环节,有人说想当“会飞的医生”,给山里的爷爷奶奶看病;有人想做“种星星的人”,让乡村的夜晚更亮。志愿者把这些梦想写在彩色卡片上,贴成“梦想墙”,笑着说:“这些种子,都会长成参天大树哦!”
图为学生在章老师的课堂上发言,通讯员郑若曦提供
美食溯源,厚植文化认同
“一碗面里有多少文化密码?”志愿者吴聪瑶开设的中华美食课堂,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舌尖盛宴”。屏幕上的“美食地图”缓缓展开:北方面食的筋道里藏着黄土高原的厚重,南粤早茶的精致里透着岭南水乡的灵动,而徽州毛豆腐的独特风味,则是黟县人“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活智慧。 吴老师特意准备了当地的米粿制作材料,让孩子们亲手揉面、包馅。“奶奶说,米粿要捏出花边,才像山里的月亮。”一个小女孩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起家里的美食故事。当热气腾腾的米粿出锅时,吴老师趁机引导:“每道菜都是家乡的名片,你们也是家乡的小小代言人呀!”课堂里的香气与笑声,成了文化认同最生动的注脚。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收拾教具时,被一群攥着衣角的小手围住:“老师,明天还能听红色故事吗?”“想把米粿做给爸爸妈妈吃”……这些质朴的话语,正是“三下乡”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吴老师让学生们通过视频来认识中华美食,通讯员章甜甜提供
在总书记“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的重要指示指引下,这支青春团队以“三下乡”为桥梁,将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融入乡村教育的肌理。他们播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信仰的火种、梦想的嫩芽、文化的根须。正如志愿者们在日记中所写:“丰梧村的夏夜有星星,孩子们的眼睛里也有,而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星光,照亮他们走向远方的路。”
通讯员:郑若曦 章甜甜
审核:章甜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若曦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