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载守艺路,时光淬炼非遗魂——木鱼歌非遗传承人黄佩仪老师专访

发布时间:2025-07-09 23: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家仪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当三弦琴的琴弦轻颤,伴随着东坑方言的婉转唱腔,一段跨越数百年的岭南记忆在传承人黄佩仪的演绎中缓缓流淌。202577日,广东科技学院赴东坑镇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击队来到了东坑文化中心,对话非遗传承人——黄佩仪。作为东莞市木鱼歌代表性传承人,她与这门古老艺术相伴二十余载,从课堂上的偶然结缘到成为终身事业,不仅守护着传统的根脉,创新为木鱼歌注入时代活力——这背后,亦离不开东坑团组织对非遗传承的持续助力。

 

图为东莞市木鱼歌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黄佩仪 罗庭锋供图

 

图为东坑文化中心木鱼歌传习所  张绍愉供图

方言里的文化密码:木鱼歌的前世今生

木鱼歌,这门以粤语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在岭南大地上已传唱数百年。据传承人黄佩仪介绍,其名称源于粤语谐音一说为摸鱼另一说为沐浴,与地方习俗、佛教仪式渊源颇深,盛行于明末清初,题材涵盖生活百态,无论是从《花笺记》中追求自由的爱情故事,还是到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皆能入歌。

它的唱腔分雅唱俗唱:前者为文人雅士所创,节奏舒缓、韵味悠长;后者贴近市井,包括妇女腔、盲公腔等,更易被民众接受。以前女孩子不能进学堂,就靠听窗学知识,再用吟唱记下来,慢慢形成了妇女腔。黄佩仪笑着说,这种源于生活的智慧,正是木鱼歌的魅力所在。

 


图为传承人黄佩仪介绍木鱼歌文化的场景。 马嘉燕供图

二十坚守:从文娱委员到非遗传承人

与木鱼歌的缘分,始于黄佩仪的初中时代。她的班主任也就是李仲球老师傅发现她喜欢文艺,让她当文娱委员,还把全班同学的名字编成木鱼歌班歌,用东坑话演唱。这个特别的课堂经历,让她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即便后来到外地求学、工作,李仲球老师傅的坚持始终牵动着她——每个假期,老师都会打电话挂念她师傅六七十岁了还在操心传承,所以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接过来。2009年首次登台演唱改编作品后,她彻底投身传承事业,2016年成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传承人黄佩仪突击队访谈场景。 马嘉燕供图

创新与困境:让古老艺术年轻起来

如今,木鱼歌面临着方言流失、创作断层的困境现在的孩子从小说普通话,连本地家长都很少教方言了。她无奈地说,这直接导致年轻人对木鱼歌的理解门槛升高。此外,长篇作品难吸引注意力,现代创作常受限于任务性主题,也让传承之路更添阻碍。

 为此,她大胆尝试创新:耗时八个月推出木鱼歌与说唱结合的作品未来还计划将其与音乐剧、舞蹈等方面融合,甚至探索ARVR创新融合形式。这里的创新融合是一种守正创新,而不是丢掉传统,而是在木鱼歌的基础上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讲好故事。她强调,三弦琴伴奏、方言唱腔等根本必须守住

 

图为传承人黄佩仪为突击队成员解惑的场景。 张绍愉供图

文旅融合:让木鱼歌走进生活场景

在东坑镇文旅融合的推动下,木鱼歌正从书本走向街头在东坑镇团委支持下,木鱼歌在东坑创立了传习所,且传承人黄佩仪及其团队定期在景区、社区开展展演,年均演出约35场,还计划开发带发声装置的文创产品,让游客触摸到歌声。文旅结合不是挂个牌子,而是让游客在逛景点时,能自然听到、感受到这门艺术。与此同时,也对广东科技学院赴东坑镇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击队给出了十分宝贵的建议:多挖掘生活元素,让木鱼歌和吃、住、行结合,比如在民宿里放伴奏带,在文创中藏唱腔片段,让它成为东坑的文化名片

采访尾声,传承人黄佩仪用三弦琴为广东科技学院赴东坑镇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击队伴奏演唱了一段《花笺记》选段,方言的韵律与琴弦的震颤交织,仿佛随音律一同穿越了时空。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愿意学,木鱼歌就不会消失。这份对木鱼歌的坚守,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注脚。(通讯员 陈家仪 万若涵 叶简豪)

  

图为传承人黄佩仪演奏《花笺记》选段的场景。 罗庭锋供图 

图为传承人黄佩仪与“都市桃源”突击队的大合照。 罗庭锋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家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