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鱼跃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七月六号的天山南麓,塔里木河沿岸风光正好,兵团第一师 14 团与 16 团的水产养殖区里,一场科技助农的实践正火热开展。一支由导师带领的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三下乡”团队,循着 “鱼跃天山畔,情注塔河岸” 的初心,深入基层一线,本次活动由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生熬、副教授宋勇带队,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成为了此次实践调研的核心力量。在 14 团的天鹅湖聚焦水样采集与分析,于 16 团的长鑫渔业调研高原鳅养殖现状及从业者心声,用专业力量为当地水产养殖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 14 团的水产养殖基地,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鱼类的成活率和品质,团队成员们必须精准掌握每一处池塘的水质状况。手持专业采样设备,有条不紊地开展水样采集工作。
图为整理采样工具 孔素素 供图
他们沿着养殖池塘的不同区域,弯腰将采水器缓缓沉入水中,透过透明筒壁观察水流扰动情况,他们沿着养殖池塘的不同区域,分别采集表层、中层和底层水样,倒灌时特意避开水面漂浮物,仔细装入贴着标签的采样瓶中。
图为采集水样 孔素素 供图
“水质是水产养殖的生命线,每一份水样都关系着鱼类的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 经过一上午的忙碌,团队共采集水样15余份,瓶身标签上了编号,这些水样将被带回实验室进行全面分析,对 pH 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后续会形成详细的水质评估报告和改良建议。
离开 14 团,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往 16 团。这里的高原鳅养殖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也是团队此次调研的重点。养殖基地的见闻着实让人眼界一新:水中灵动游弋的锦鲤、颇具特色的大口黑鲇,还有当地标志性的叶尔羌高原鳅,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图为观看鱼类 孔素素 供图
团队成员们不仅再次采集水样展开科学分析,更沉浸式学习了池塘养殖的专业知识,尤其对 “稻蟹共养” 这种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进行了重点考察。每一次细致观察、每一回深入询问,都是为了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用科技助力养殖产业升级的诺言。在 16 团的高原鳅养殖基地,团队成员们仔细观察着高原鳅的生长状态,查看养殖池的设施设备,向基地负责人询问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情况。
图为调研当地人进行交流 高圆 供图
高原鳅对水质和水温要求较高,团队成员要看看目前的养殖环境是否最适宜它们生长。随后,团队与 16 团的水产养殖老板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养殖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每一个观察的细节、每一次提问的背后,都是为了让书本上的知识落地为接地气的解决办法,用扎实的行动兑现科技助力养殖产业升级的承诺。
此次科技三下乡活动,团队在 14 团和 16 团的深入实践,不仅为当地水产养殖产业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更拉近了科研与生产的距离。接下来,团队将根据采集的水样分析结果和调研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持续跟进指导,助力 14 团、16 团的水产养殖产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之路,让 “鱼跃天山畔” 的景象更加繁荣,让 “情注塔河岸” 的初心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
(文/鲍利军 摄/孔素素 高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