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吴滨、林欣怡)2025年7月8日,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组建的“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在增城区西南村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工作。实践队员们深入村民家中,与群众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访谈与实地观察,系统性地收集、记录并整理了大量关于西南村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以及发展变迁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进西南村
实践队成员穿行于西南村的街巷之间,重点走访了村庄发展的亲历者——何景超、何华弟夫妇(均76岁,汉族)。村民何景超面对如今宽阔平整的村道感慨万千,指出便捷畅通的交通不仅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更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村集体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兴建厂房,切实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村民何华弟深情回顾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的岁月。当时,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等票证制度是生活常态,饮食艰难,常以野菜、竹笋果腹,番薯已是难得之物,衣物更是缝缝补补又三年。谈及当下生活,两位老人脸上洋溢着由衷的满足与幸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如今物资供应充足,猪肉、鸡肉等日常所需随时可在市场购得,村民的生活水平一年更比一年好。”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与何景超、何华弟夫妇倾谈
在谈及西南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及自家获评“文明户”时,何景超夫妇朴实地道出了关键:“村村都参评,户户都参与。我们就从自身做起,作为村民肯定全力配合支持。”这种“户户为文明村建设做贡献”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深深植根于西南村代代相传的“努力工作、勤劳认真、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之中。
▲图为实践队小组成员与何景超、何华弟夫妇在家门前拍照
当日下午,实践队继续深入走访。队员们倾听了何照明老人(85岁)讲述被岁月打磨的家庭故事,队员们在这里见证了承载厚重家庭记忆的器物,那张26岁成婚时购置、历经59年风霜的木桌,纹理间浸透生活烟火;家中使用了60载的铁水壶,至今仍在使用,传递着家庭的温暖。这些老物件无声地诠释着“物尽其用”的朴素生活哲学与家庭代代相传的坚韧温情。
▲图为实践队小组成员在访谈何照明
而后,队员们坐在何锡球、单金爱夫妇的小家中,从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里,深刻感悟岭南乡土社会变迁的脉搏。教育领域的巨大变迁尤为触动人心。村民何锡球深有感触地表示,过去受经济条件制约,孩童普遍八九岁才入学,能完成小学六年级学业已属不易,能上初中者更是凤毛麟角,多为家境优渥者。
如今,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乡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投入,西南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政策变好,孩子们有更多读书和工作的机会。何锡球欣喜地观察到:“村里建立了奖励学习的机制,村民普遍高度重视教育,子女很多都上了大学,整体文化素质提升显著。”他进一步指出,如今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充满关爱,从幼时的玩具车,到长大后的自行车,再到工作后追求小汽车,这一轨迹生动折射出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与思想观念进步的双重飞跃。
▲图为实践队小组成员正在采访何锡球、单金爱夫妇
广州华商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乡土变迁,用镜头捕捉时代光影,用文字记录鲜活历史。他们深入挖掘并珍藏了这份鲜活的“乡土变迁志”,不仅深刻理解了西南村在坚守优良传统中拥抱现代化新生的壮阔历程,更从村民“鼓励青年一代奋发有为”的殷切寄语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图为村民正在晾晒本地特产荔枝干
此次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他们通过对西南村这一典型样本的深入调研,为深刻理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别是为响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来自基层一线的、极具价值的实践注脚和青春智慧。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份沉甸甸的岭南记忆与乡土经验,必将转化为激励青年一代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供稿:“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欣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