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童与古音共鸣:衡阳师范学院“‘铜’心‘碳’索”科普队点亮乡村儿童传统文化之光

发布时间:2025-07-09 22: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大山、尹文娟、文欢、蒋文凯、匡依琳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衡阳师范学院“‘铜’心‘碳’索”科普队的《伯牙鼓琴》课堂走进乡村,当“巍巍乎若太山”的古音在教室里响起,乡村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与乡土教育碰撞出的最美火花。 课堂上,来自湖南某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听说“伯牙”与“锺子期”的名字。

匡依琳老师为孩子们讲解生难字

当匡依琳老师展示高山巍峨的图片时,11岁的刘文轩突然举手:“老师,这像家后面的那座山!爷爷每天砍柴都要爬上去,也是这么高高的!”他的话让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指着窗外的远山比划:“云雾绕在山顶,就像课文里说的‘巍巍’!”在对“流水”的想象中,来自近尾洲湘江边的王浩宇兴奋地说:“家门前的小河涨水时,就是‘汤汤乎’的样子,哗啦啦地跑,可有劲儿了!”乡村孩子用最熟悉的乡土经验,与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产生了奇妙共鸣。

匡依琳老师为孩子们介绍伯牙与锺子期

当讲到伯牙摔琴时,教室里安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他为什么要把琴砸了呀?”11岁的吕昊谦皱着小脸问。在老师解释“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后,吕昊谦似懂非懂地说:“就像画了最好看的画,却没人知道画的是外婆的菜地一样难过吧?”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对“知音”最纯真的理解。课后,孩子们围着老师叽叽喳喳:“把这个故事讲给奶奶听,她肯定懂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捉泥鳅!”“原来古人也需要好朋友呀!” 这些生长在田野间的孩子,平日里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有限。但这堂《伯牙鼓琴》课,让他们发现:那些刻在古籍里的故事,那些藏在汉字里的情感,其实和自己的生活如此贴近。正如孩子们在课堂反馈中写下的:“原来村后的山、门前的河,早就被古人写进了故事里”“以后要多听听老人们讲的老话,说不定也是古人留下的道理呢”。 当乡土经验与传统文化相遇,乡村儿童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在心中种下了“文化就在身边”的种子。这堂课的意义,远不止于一篇古文的学习——它让孩子们明白,自己脚下的土地与千年文明血脉相连,而传统文化,从来都是滋养心灵的乡土养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大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