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饯为媒,雕镂传承:雕花蜜饯里的匠心传承与青春接力

发布时间:2025-07-09 22: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毛锌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本网讯(通讯员李梓媛 占娟娟)2025年7月4日,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追光苗侗・艺韵靖州”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与“大学生暑期进乡村”湖南省文旅志愿服务怀化学院支队志愿者走进靖州寨牙乡岩脚村,以国家级非遗雕花蜜饯为纽带,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青春接力。

邂逅非遗:开启指尖上的艺术之旅

岩脚侗寨依山傍水,青石板巷道纵横交错,150余栋明清风格的木质吊脚楼鳞次栉比,形成“七街八巷”的独特格局。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寨,因保留母系氏族文化痕迹被誉为“丝路女儿国”,古驿道、侗族琵琶、原始森林构成其三大文化标识。

在雕花蜜饯制作坊,省级非遗传承人罗先梅老师以蜜饯糖水迎客——这道侗家传统待客礼,不仅承载着“以食传情”的民俗智慧,更暗藏着“杯底藏红包”的浪漫心意。随后,志愿者们步入雕刻工坊,目睹柚片在罗老师手中化作“喜鹊登枝”“梅兰竹菊”等艺术品。

  图为罗先梅老师招待大学志愿者(占娟娟摄)

图为罗先梅老师雕花蜜饯制作准备工作(李梓媛摄)

 图为大学生志愿者体验雕花蜜饯浸糖过程(占娟娟摄)

图为罗先梅老师完成浇灌糖水工序的雕花蜜饯(占娟娟摄)

她指着一幅融合靖州杨梅、茯苓、楠竹元素的作品介绍:“每道纹路都是侗家人对自然的礼赞,更是千年农耕文明的缩影。”

  图为罗先梅老师刚完成雕刻的雕花蜜饯(占娟娟摄)

解码技艺:见证匠心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传习所,罗先梅老师从柚子选材到雕刻手法娓娓道来:“青皮柚需在农历七月采摘,皮厚如硬币方能承载复杂雕刻;刀刃行走讲究‘轻稳匀’,力道过猛则图案碎裂,过轻则线条模糊。”她现场演示“阴刻”“阳刻”技法,刀锋游走间,一片普通柚片化作栩栩如生的侗族少女裙摆。

  图为罗先梅老师现场雕刻展示(占娟娟摄)

谈及传承困境,罗老师展示了2023年“直播雕刻秀”视频:当时应村支书之急,她在万人直播间挑战高难度“春耕牛”主题雕刻,最终以细腻的肌肉纹理与灵动的眼神征服观众。这场意外的传播突破,让雕花蜜饯从“养在深闺”走向全国,更催生了“非遗+电商”的新路径——如今靖州夏乡村已有30余户、近60人从事蜜饯制作,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带动百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为罗先梅老师为大学生志愿者讲解(李梓媛摄)

实践传承:青春力量赋能非遗新生

在实践教学环节,志愿者们从握刀姿势开始学起。谢玉红老师特别强调:“手腕要像侗族琵琶的琴弦般松弛,方能让刀锋随心意流转。”尽管初期作品略显稚嫩,但当第一朵“菊花蜜饯”在指尖绽放时,大家深刻体会到“一刀一刻皆修行”的深意。

图为罗先梅老师教大学生志愿者雕花技艺(李梓媛摄)

图为大学生志愿者学习成果(占娟娟摄)

图为罗先梅老师与大学生志愿者教学合影(占娟娟摄)

作为助力文旅发展的重要环节,志愿者们同步开展田野调查,系统记录从选柚、雕刻到晾晒的18道工序,并计划将其转化为研学课程。“我们将结合侗寨的农耕体验、侗族琵琶教学等资源,设计‘非遗+民俗+自然’的深度游线路。”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还将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雕花蜜饯成为岩脚侗寨的“文化名片”。

侗寨风情:山水之间的文化活态博物馆

岩脚侗寨的魅力远不止于雕花蜜饯。漫步寨中,古驿道上的马蹄印诉说着明清商道的繁华,风雨桥上的侗族琵琶歌传唱着千年爱情故事,而独具特色的“土地公婆共祠”“凤在上龙在下”的建筑装饰,则无声彰显着母系文化的遗韵。

这里还是民俗文化的活态实验室:每年侗年节的“合拢宴”“篝火晚会”,春耕时节的“闹春牛”,以及常态化的侗族织锦、打糍粑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侗族生活美学。依托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资源,寨子还开发了云雾溪欢乐谷、星空露营基地等休闲项目,形成“非遗体验+自然研学+民俗度假”的全域旅游格局。

 

图为岩脚侗寨文化长廊(占娟娟摄)

正如罗先梅老师所言:“雕花蜜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宝库,更是整个侗寨文化的密码。”此次“三下乡”实践,志愿者们以青春之力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千年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也让岩脚侗寨这颗“湘西南明珠”在文旅融合中愈发璀璨。

图为罗先梅老师与大学生志愿者在家中合影(李梓媛摄)

图为罗先梅老师与大学生志愿者在传习所合影(李梓媛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毛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