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养石岐长者笑,古城活化奏新章——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学子走进香山长者食堂调研养老服务创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09 22: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阳宏熙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养老服务已成为社会民生保障的关键议题。为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7月8日,华南农业大学青马专项绿飨香山队在指导老师陈运娇副教授带领下走进广东省中山市石岐街道长者饭堂开展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剖析“养老+社区服务”融合发展路径,挖掘“以餐促融”,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区归属感的深层价值。

▲图为队员在长者饭堂前合影

团队来到位于尚园公共文化中心的兴中幸荟住家菜,一到长者用餐时间,长者饭堂就变得热闹起来:前来用餐的长者由经理热情招呼将长者领到餐桌,落座后与街坊邻里欢快交谈,热情的服务员为来来往往各桌上茶送餐。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长者饭堂食客

团队成员对用餐长者进行面对面访谈调研。长者们对饭堂给予高度评价:环境整洁雅致,适老化设施齐全;窗明几净,后厨可视,长者吃的安心;服务热情周到,情绪价值拉满。特色早茶时段点心多样,既满足长者餐饮需求,又搭建起社交平台:老年朋友可在此畅叙家常,与前来服务的年轻人亲切交流,形成良好的代际互动。中午时段营养实惠的长者套餐,切实保障老年人饮食健康。从试业初尝到每天光顾,熟客街坊华姐向队员热情介绍:长者食堂已经成为附近长者的民生饭堂。“早茶过来这里,点上一笼点心,跟街坊食客聊聊天,人都年轻几岁!”华姐感慨道。

▲图为团队成员与长者亲切交谈

与此同时,另一组成员在开展问卷调查,向居民、食客发放自制的《膳食营养认知与用餐偏好调查问卷》,聚焦于长者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了解途径、餐食需求、对长者饭堂服务的满意度及对长者饭堂功能的创新需求等方面。一位家住附近的老人填写问卷后表示:“幸荟住家菜最大的好处就是交通便捷,附近居民步行或者坐一站公交车就能到达。”而一位年轻食客则建议:“要是这些营养餐能做预包装或者线上寄送,不用到店也能吃到低盐低脂美食。”这一建议也引发了同学们关于食品保鲜、包装与现代流通等专业知识的思考。

▲图为团队成员对长者进行问卷调查

为进一步丰富调研内容,团队成员以街区导览的形式,实地走访长者饭堂周边的休闲广场、公园,沿街商铺和街区文化节点,记录各处的分布及人流情况。队员们拍摄门店招牌,观察街巷环境及往来顾客,现场与街坊简短交流,了解其对尚园整体氛围和饭堂的印象及建议。这一环节帮助团队从整体层面把握街区的文化氛围与消费特点,为调研信息提供了补充与印证。

▲图为团队成员对附近街坊进行访谈

香山长者饭堂在原光明市场旧址的实践,延续了市井空间的服务基因,将菜市场的烟火气转化为社区养老的温暖场景——中山人最熟悉的菜式口味依旧,但配餐体系已引入营养师定制的低糖少盐方案,体现了"守味"与"探新"的辩证统一。居民和食客对长者饭堂的认同与长者对多样化就餐服务的期待,为长者饭堂养老服务创新模式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启发,也为同学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图为长者饭堂文化回忆墙

这座嵌在香山古城里的饭堂,正以"一餐热饭"重构着城市记忆的载体形式。它诠释着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每天升腾的蒸汽中——既要守护街坊记忆的市井文化,也需以营养配餐、智慧助餐等创新回应时代命题。当银发食客与志愿者围坐共餐时,所能看到的不仅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更是一座城市对"老有所乐”的温情诠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阳宏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