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创新引擎 锻造未来匠才——宁波工程学院学子赴海螺新材料有限公司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09 22: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圣策   阅读 21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7月4日,宁波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围绕企业创新复合型人才需求,探索大学生多元发展途径,踏进宁波海螺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了一场研学之旅。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

安全筑基 创新

实践伊始,生产处李主任在接待室向学生们强调了工厂的安全规范:“带好安全帽、穿好防护服是进入生产厂区的基本要求,生产区域实行人车分离,所有设备的防爆处理也不容小觑。”这些安全规范是企业一切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石,更是对每一位员工生命负责的体现。学生们认真聆听,深刻理解安全不仅是生产的红线,更是未来工程师职业生涯必须坚守的底线思维。

图为团队观摩企业生产厂区。余金隆供图

数字赋能 砺刃

步入厂区中央控制室,实时跳动的数据屏幕映入眼帘。李主任介绍,企业通过人员定位、GDS、DCS等系统构建了全覆盖的“数字化神经网络”。不同于之前的人力管理,智能数字化管理实现高效精准调度与本质安全提升,释放人力聚焦创新。这为现场学子勾勒出未来技术岗位的清晰画像:扎实专业是根基,拥有创新意识则是职业发展的加速器,明确了能力提升的方向。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企业适应未来竞争的关键。它让复杂的工作变得高效,也让创新成为可能,为学子们揭示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图为团队观摩企业中央控制室。余金隆供图

绿色科技 创新砺锋

在空压冷冻室,节能降耗的绿色创新基因融入设备设计。李主任重点讲解的RTV环保装置,实现了废气无害化处理。“以前的处理方式虽然比较方便快捷,但是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污染。为符合国家绿色发展,公司人员不断学习、研发,最终确定使用了这种装置。”李主任指着仪器说到。学生们亲眼见证了课本原理如何在工程师的实践智慧与创新思维催化下,转化为高效、稳定、绿色的解决方案,深刻领悟到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绿色创新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让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展现了企业创新的深远意义。

图为团队观摩厂区空压冷冻室。余金隆供图

机制活水 创新育才

参观结束后,人力资源管理处刘主任在接受学生采访时,详细阐述了企业保持创新活力的“双引擎”——创新平台与人才沃土。公司不仅构建了包含丰厚奖励、荣誉表彰和广阔晋升通道的激励机制,全力支持员工挑战与创新,更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技术专家序列深耕专业、追求突破;管理序列锻炼综合、创造价值;项目管理序列推动创新落地。同时,提供系统内训、鼓励外学交流,支持持续成长。“公司期待吸引具备扎实理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清晰规划的人才,”刘主任表示。这番介绍为学生们描绘了一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职业发展蓝图。

企业的人才机制不仅是吸引人才的手段,更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源泉。它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为企业的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公司负责人交流。吴泽恺供图

此次走进海螺新材料的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创新成果的观摩,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海螺新材料公司以数字化管理揭示复合型人才需求,全方位诠释了“创新是企业发展灵魂”的真谛,也清晰展现出现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学子们将带着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感悟,携手并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继续在化工领域的广阔天地中筑梦前行。团队成员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创新,专业伙伴们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图为团队参观宁波海螺新材料有限公司。余金隆供图

这次研学之旅不仅让学子们看到了企业的创新成果,更让他们明白了创新背后的坚持与付出。这种经历将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不断追求卓越。(通讯员  王圣策  余金隆  徐润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圣策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