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跨越,无数的村庄立足自身资源,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山东肥城的站北头村与贺庄村便是其中的生动缩影。2025年7月3日,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血战陆房承铁骨,振兴安站富乡邻”实践团走进这两个村庄,深入调研乡村振兴成效,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共绘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图为实践团参观站北头社区。通讯员 杨舒晨 摄
初到站北头村,马玉松主任和陶昱君书记引领实践团参观展播融合中心,讲述村庄发展脉络与成果。该村曾面临散居群众生活不便、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后以党建为核心,探索“一统领三集中”模式,构建特定组织架构并制定议事制度。实践团的队长刘泉彤不禁感叹:“站北头村以党建为核心破解发展难题,这套‘一统领三集中’模式十分有智慧了!从组织架构搭建到12项议事制度制定,把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还能保证决策透明接地气,真是用科学方法走出了振兴路,非常值得各村学习!”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小米脱壳机。通讯员 杨舒晨 摄
陶昱君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了万群农业专业合作社,其育种基地集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金种子985”特色鲜明,销售上线下拓市并探索“互联网+共建”模式。实践团成员施天歌感叹其创意,其他团队成员建议可以开发农产品溯源系统和电商直播辅助平台,助力特色产品线上发展。随后,实践团走进站北头现代农业合作社,该社联合周边村庄多元入股,集中种植“虎门小米”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使小米单价从散卖时的7元跃升为20元,达成“三赢”。实践团师生与合作社负责人沟通交流,建议开发合作社管理系统,搭建带溯源功能的电商平台及分红核算模块,提升运营效率,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推动“三赢”局面持续深化,为产业联营发展注入技术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大棚。通讯员 杨舒晨 摄
与站北头村不同,贺庄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实践团参观了其蓝莓棚和樱桃大棚,村党组织书记李强介绍,合作社建6个蔬菜大棚,种蓝莓等果蔬,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2024年、2025年收入利润递增,运营1年预计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正驶向富裕未来。实践团积极与村党组织书记李强沟通交流,建议可以开发果蔬生长监测系统或利用AI模型算法计算农作物最佳配比,提升作物产量、还可以开发农产品电商平台及收益分析系统,助力特色种植提质增效,用AI技术助力乡村发展。
图为实践团合影。通讯员 杨舒晨 摄
站北头村和贺庄村的成功实践,是肥城市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站北头村以“一统领三集中”模式为山区村搬迁发展提供经验,贺庄村凭借特色种植彰显因地制宜的潜力。未来,实践团将通过聚焦站北头村和贺庄村的发展需求,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从管理优化、产业赋能等多维度介入,为两村持续发展注入科技动力,助力肥城市乡村在振兴道路上实现更高效、更具特色的发展,为共绘肥城乡村振兴蓝图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泉彤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