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山海逐梦”实践队助力“非遗文化”传承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7-12 09: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文欣   阅读 57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刘文欣 郑隆欣) 为深入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使命,集美大学“山海逐梦”实践队于2025年暑期再赴闽东宁德市九都镇,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以“匠心守护,非遗新生”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围绕传统廊桥、柘荣剪纸、屏南四平戏、霍童线狮四项独具特色的闽东非遗项目,实践队通过“廊桥遗梦”、“剪艺传情”、“一曲梨园梦”、“狮舞遗珍”四大沉浸式课程,引导当地青少年亲手触摸文化根脉,感悟匠心之美,为千年非遗技艺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

木构千载藏智慧,匠心今传筑新梦

一木一榫,尽显匠心。“廊桥遗梦”课程从趣味盎然的“猜桥名”互动游戏开启。学生们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视频,领略了廊桥集“山、水、屋、桥”于一体的诗画意境与“以屋护桥、以桥载屋”的精妙结构智慧。实践环节,孩子们化身“小小建筑师”,利用雪花片亲自动手拼搭心中的廊桥模型。图为实践队队员徐慧 杨洁讲解廊桥图为实践队队员杨洁正在展示廊桥模型

图为实践队队员帮助学生搭建廊桥

“原来廊桥不仅是过河的路,更是古人聚会、遮风避雨、寄托情感的家园!”在惊叹声中,廊桥的实用价值、美学意蕴与人文精神悄然浸润心田。实践队队长徐慧深有感触:“当孩子们的小手尝试复刻那精妙的榫卯结构时,对先人智慧的赞叹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便在这建构的过程中自然生长。”

图为学生廊桥作品展示

红纸翻飞承古韵,巧手裁春焕新颜

指尖跃动,红纸生花。在“剪艺传情 指间乾坤”课堂上,柘荣剪纸的“线条流畅、图案对称”之美在学生手中生动呈现。在实践队员细致讲解后,孩子们化身“小小剪纸家”,精心设计画稿,巧运剪刀。传统纹样与现代创意在方寸红纸间碰撞交融,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跃然眼前。

图为实践队队员潘晓颖讲解柘荣剪纸剪法

图为实践队队员徐慧协助学生进行创意剪纸

“以前觉得剪纸是老手艺,今天自己剪出对称图案,才发现非遗也能很潮!”六年级学生小林举着融合现代元素的剪纸作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堂课程巧妙地将古老技法传承与当代审美创新结合,让千年剪纸艺术在少年们的指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图为学生剪纸作品展示

梨园稚语传薪火,古韵新声润童心

锣鼓铿锵,古韵悠扬。“一曲梨园梦”课堂化身为微型戏曲殿堂。屏南四平戏那高亢激越的独特唱腔穿越时空而来。通过精心设计的“看视频猜戏种”、“听帮腔辨特色”等互动环节,学生们深入感知了四平戏“无曲谱、沿土俗”、“后台无管弦,锣鼓定乾坤”的质朴魅力与独特韵律。

图为实践队队员吴陈晗 郑垭筠讲解屏南四平戏

在实践队队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利用卡纸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梨园行头”。这堂视听盛宴,成功唤醒了深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让四平戏“在衰落遗失边缘坚守”的精神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图为实践队队员吴陈晗协助学生动手制作官帽

图为学生佩戴官帽进行作品展示

丝线舞动非遗韵,云端助力乡村兴

丝线悬狮,活态新生。最具创新活力的“狮舞遗珠”课程,将国家级非遗霍童线狮的奇幻魅力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巧妙联结。学生们通过操控微型线狮道具,亲身体验“丝线悬千斤”的绝技,感受线狮腾跃、翻滚、嬉戏的灵动与背后协作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杨洁 李敏讲解霍童舞狮

随后,课堂华丽变身为“非遗直播间”,孩子们分组合作,动手制作直播道具,并化身“小小非遗推荐官”,模拟为霍童线狮表演门票和文化产品进行“直播带货”。“老手艺也能这样‘圈粉’年轻人,太酷了!”一位参与直播实践的学生兴奋地说。实践队队员李敏介绍,课程精心设计了“非遗技艺体验+文化价值认知+电商传播实践”的完整链条,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助力家乡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在青少年心中同频共振。

图为学生制作“霍童线狮”门票售卖

图为学生模拟“直播带货”

山海星火传古韵,青春匠心续华章

精妙的廊桥智慧于模型搭建中启迪心智,穿越千年的柘荣红纸在童稚指尖翻飞成画,屏南戏韵在校园课堂里响起新声,灵动的霍童线狮借青春之力“舞”上云端。集美大学“山海逐梦”实践队以青春为笔,以匠心为墨,在闽东大地上奋力书写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生动篇章。实践队队员们坚信,这些被青春点亮的非遗“星火”,必将汇聚成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照亮文化传承之路,奔赴更加辽阔的征途。

(供稿:刘文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文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