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尖村位于普陀区展茅街道,是舟山本岛最高峰黄杨尖山脚下的一个村庄。村庄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由路下徐和庙后两个自然村落组成,总人口为595户,共计1613人。村庄积极打造“乡创未来·共富市集”,通过政策吸引有潜力的创业者返乡创业,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村庄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盘活闲置农房50余套,引进特色业态近40家,培育了本村农家乐近10家。黄杨尖村通过各类活动和产业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提升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等荣誉。黄杨尖村将继续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细雨织就轻纱笼罩黄杨尖山,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路远同舟”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7日正式踏上了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开启为期数日的深度调研。实践队将聚焦村庄“山水文化+咖啡经济”的特色发展模式,挖掘其深厚的山水文化资源与新兴的“村咖”特色,为其量身打造独具辨识度的IP形象,开发兼具美感与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体系。
精准把脉:谋定而后动
▲ 实践队队员与戎巧露书记合影
7月6日中午,实践队抵达舟山,与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实践队指导老师戎巧露,浙江万里学院巾帼创新创业导师丁薇薇就调研工作展开深入研讨。师生们围绕“如何提炼黄杨尖村文化基因”“怎样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等核心议题反复推敲。
对此,戎书记提出:“乡村振兴的文创设计必须坚持‘在地性'原则,要在精准把握黄杨尖村的自然与人文肌理的基础上,洞察目标游客的消费偏好与市场竞争态势。”这番指导为后续的IP形象塑造与文创设计指明了方向。
▲ 实践队队员与丁薇薇老师进行讨论(王誉潞摄)
首站对话:解码振兴之路
7月7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黄杨尖山的薄雾,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了黄杨尖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书记徐嘉骏的会面,成为队员们理解这座村庄振兴脉络的关键窗口。
▲ 徐嘉骏书记为实践队队员介绍村子情况(张炯摄)
会议室里,村书记如数家珍般讲述着这个滨海山村的蝶变故事。“三年前的‘三大革命’是腾飞的起点,它彻底改善了村庄环境,为发展铺了路。”徐嘉骏书记介绍道。2019年起,黄杨尖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借助2020年6月举办省级美丽乡村现场会的契机,通过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垃圾分类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蜕变。他介绍,黄杨尖村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户籍人口1613人。近年来,凭借在乡村振兴上的积极探索,村子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省美丽未来乡村”等多项荣誉。
“当时,村子资源并不丰富,”徐嘉骏书记回忆道,“翻来覆去就两块地——村民和集体的闲置宅基地,还有1067亩农田。”村里1613名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有664人,占比近40%,劳动力短缺,零散种地效益低下。为此,村子聚焦闲置宅基地和农田两类核心资源,探索出“公司+村集体+业态”的发展模式,把分散的土地流转连片,交给街道的强农公司,再招募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
▲ 实践队队员与徐嘉骏书记对话(张炯摄)
村庄的活力,源于对闲置资源的巧妙激活。徐嘉骏书记详细分享了他们的“法宝”:村委统一租赁村民闲置宅基地,签订十年租约并一次性支付租金,保障村民收益;再以免租金期和装修补贴等政策,面向社会招募有想法的创业者。
“乡村振兴,村民不参与可不行。”村民不仅通过房屋、土地流转投身乡村振兴,还积极参与摆摊市集,每期市集约有10个摊位,村民售卖茶、臭豆腐、炒面等小吃,两天最高流水可达2000元,利润约1000元。
此外,徐嘉骏书记特别提到了政策待遇:“租金全免,装修给予30%-50%补贴。这在当时的黄杨尖村,是极具吸引力的政策。一开始就一两家,慢慢到现在四十多家。”如今,村里已盘活50多套闲置农房,在引进的近40家特色业态中,咖啡产业已成金字招牌。他介绍,村子里第一家开的“怪兽咖啡”,因老板的孩子喜欢奥特曼而得名,而55公路咖啡馆则从“后备箱经济”起步,在村庄的孵化支持下逐渐发展。十几家咖啡店形成了独特的咖啡文化,村里每年办咖啡节,第一届就吸引10万游客,而本次第四届咖啡节更是设置了近100家摊位。除了咖啡节,还有全国PC咖啡大赛、培训、联盟会议等活动。
咖啡,已成为黄杨尖村引流聚气、塑造品牌的重要符号。
业态探访:咖啡香里说丰年
7日下午,实践队沿着青石板路深入村庄,开始了沉浸式的业态探访。穿行在蜿蜒的村道上,馥郁的咖啡香气与泥土芬芳交织,勾勒出这个浙东山村最独特的现代印记。
▲ 实践队队员走访黄杨尖村(王誉潞摄)
暮色中的黄杨尖村别具韵味:青砖黛瓦的民居间,暖黄的灯光从咖啡馆的落地窗流淌而出。露台上,游客们专注地品鉴着手冲咖啡的醇香,远处梯田的层层翠色在暮霭中若隐若现。实践队队长金巍尔感叹:“这里既有传统村落的宁静,又有现代生活的品质,正是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 55公路咖啡馆环境(王誉潞摄)
此外,队员们重点走访了村庄名片的“55公路咖啡馆”。老板娘热情地介绍了咖啡馆的经营故事和对村庄咖啡文化的理解,队员们也品尝了特色咖啡,感受这份融入山野的醇香。
▲ 实践队队员采访咖啡店主理人(王誉潞摄)
随后,充满艺术气息的“听陶”与“问石”工作室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工作室主理人丁朝夕是国家一级雕刻师、中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其品牌为“自在朝夕”。他来黄杨尖村已有五年,最初以石头雕塑艺术为主题,打造小型艺术展厅兼工作室“问石”,两年后又建造以学生研学、手工艺DIY为主的“听陶”,创作出独具韵味的作品。这些鲜活的业态,正是黄杨尖村乡创活力的生动注脚。
▲ “听陶”“问石”工作室环境(王誉潞摄)
▲ 实践队队员采访主理人丁朝夕(王誉潞摄)
▲ 丁朝夕为实践队队员介绍作品(王誉潞摄)
▲ 实践队队员合影
从闲置土地到网红乡村,黄杨尖村的故事,藏在咖啡香里,也写在村民的笑脸上。
暮色渐起,首日的调研在咖啡余香与陶石雅韵中暂告段落。实践队员们穿行于青翠山峦与特色店铺之间,不仅领略了这座省级美丽乡村的生态画卷与蓬勃生机,更通过村书记的深度解读和实地探访,触摸到了黄杨尖村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那是闲置资源被唤醒的活力,是咖啡香气里飘荡的机遇,是村民笑容中洋溢的获得感。带着丰富的见闻与思考,“路远同舟”实践队将继续他们的黄杨尖之旅,深入挖掘,潜心设计,用青春的创意之笔,助力描绘这幅山水共富的新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巍尔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