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从问政山褪去,三十袭白衣已沿着练江畔的青石板路蜿蜒前行。2025年7月5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下乡服务队踏着露水走进歙县百年老油坊,药香与油香在徽派天井里首次相遇。当学子们指尖抚过深褐色的木榨槽痕,听诊器与油杵声竟在某个瞬间共鸣——这不仅是产业调研,更是一场本草精华与大地馈赠的时空对话。
图为团队成员去参观油厂
本草预课:灯下解码油中玄机
为这场特殊"问诊",服务队药箱里多出三册泛黄笔记。临行前夜,中药学教授在实验室点燃七盏酒精灯:山茶籽在坩埚里爆裂出清香,紫苏籽渗出琥珀色泪滴,火麻仁在研钵中绽开雪花纹。光影摇曳的墙壁上,投影着《本草纲目》"油部"竖排繁体字:"胡麻油润燥解毒,紫苏油下气宽中..."队长的平板电脑里,存着歙县县志记载的清代油坊医案——某年瘟疫盛行,乡民以紫苏油调雄黄涂额竟得免。此刻这些知识,正随竹篓里的采样管叮当作响。
时光压榨:木龙吟唱中的生命原浆
步入幽暗的榨油工坊,仿佛闯入中药炮制学的活态课堂。二十米长的百年樟木榨槽卧如苍龙,学生们屏息观摩"油坊号子"响起的历史瞬间:八条壮汉环抱悬垂的撞锤,"嘿嚯"声浪中,千斤石楔轰然楔入榨膛。淡金色山茶油从麻箍缝隙汩汩渗出时,2023级中医专业的单倬失声惊叹:"这多像中医通络之法!"更有细心的女生发现,老师傅在油槽旁悬挂着艾草束——"蒸气伤肺,艾烟可解。"老匠人笑着抖落祖传智慧。
仁术新解:当银针遇见油渣
在弥漫着焦香的碾房,服务队架起移动"检验台"。显微镜头下,山茶油结晶如初雪般纯净;酸碱试纸浸入紫苏油,泛起理想的金黄色。最动人的发生在废料区:学子捧起温热的茶麸惊呼:"此物可作药浴啊!"当即现场调配驱湿方——茶麸配艾叶、老姜,分装进再生纸袋。老掌柜抚掌大笑:"三十年当渣滓,今日成宝贝!"学生们更在账房发现泛黄的《油坊食疗手札》,毛笔小楷记载着"麻油葱白敷脐治腹痛"的秘方,手机扫描件瞬间传回学校标本馆。
青囊载油归:从木槽到药壶的旅程
日影西斜时,油坊天井摆开特别的"品油会"。白玉瓷碟盛着新榨的七种油品,学子们以医者舌诊的专注细品风味。2022级临床医学方文凯举起山茶油:"此油入肺经,最宜雾霾地域养生。"董宇昂盯住火麻仁油:"omega-3含量超深海鱼油,当开发为降脂佐剂。"老油匠们捧着学生赠送的《古法油品药用指南》手绘本,纸页间还夹着特制的油渣药浴包。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油的生产过程。
离坊时突降细雨,队长将油坊赠送的竹节油瓶贴身收藏。瓶体微温,似有新安江的暖流在其中奔涌。回望烟雨中的百年油坊,木榨声已化作学子笔记本上的处方笺:山茶油十毫升为引,佐以悬壶济世之心,可疗乡土之渴。大巴启动的刹那,有人看见老掌柜在门楣悬起一束新鲜艾草——那是传统向未来致以的古老敬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文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