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下沉,湖南大学“数币入跳马,学思惠万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聚焦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与应用。团队深入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通过“走村入户”的实地调研方式,重点考察数字人民币在助农贷款发放、日常交易民生缴费等场景的应用实效。通过解构技术推广与农村需求的适配关系,探索数字人民币助力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破题的可行路径,让金融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该队师生共14人,由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王修华教授等指导,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2023级本科生秦国诗忆带队。6月30日下午,数币湘行队在长沙市雨花区红星农批中心开启研究的首站调查。
图为数币湘行队在红星全球农批中心的合影。张恩慈 供图
选择红星全球农批中心作为起点,具有重要的现实考量。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3年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明确指出,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典型的零售支付场景,能有效检验数字人民币同实物货币一样,适用“占有即所有”的规则。同时,这类市场用户群体多样,特别是中老年商户对新兴支付工具的接受度,是检验普惠金融可得性和易用性的关键指标。作为湖南最大、最活跃的市民“菜篮子”“果盘子”,红星农批中心高频次、大额度的批发结算需求与商户构成的多样性,使其成为观察数字人民币在复杂基层场景落地效果的“前沿窗口”。
“用最直白的话解释和微信支付有啥区别?”乐尔乐超市老板娘填写问卷时提出疑问。“微信是企业钱包,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没网也能像现金一样付!”队长秦国诗忆答道。遇到老板娘不懂的地方,队员们耐心解释,她起初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当看到团队将于7月4号上午10点在市场举办线下推广活动的宣传海报时,她突然眼睛一亮:“给我五张抽奖券!7月4号早市我带着所有超市工作人员一起过来!”从最初的疑虑到有意愿参与活动,这小小的转变,正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图为队长秦国诗忆向超市老板解释问卷问题。闫浩哲 供图
市场管理人员是团队调研走访中不可或缺的“前哨兵”,他们用地道的长沙话和熟稔的身份,迅速拉近了学生团队与商户的距离,让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增添了“乡里乡亲”的人情温度。
图为队员邀请市场蔬菜肉食区班长张杰参加线下推广活动。闫浩哲 供图
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不少问题。不少商户不了解数字人民币,认为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就是数字人民币;还有商户认为填问卷太繁琐,没有耐心进行下去…… "商户算斤两能精确到分,但手机多按一步都犯怵——关键是要把技术讲成他们听得懂的'生意经'。"当地工作人员说道。这让队员认识到推广数字人民币任重道远。
一个女老板看到队员们穿梭在嘈杂高温的农批市场做着问卷调研,她说:“大学生做实践调研很有意义,真好。”而后把洗好的小番茄送给他们。在35度高温的农批市场,队员们尝到新鲜的小番茄,心里甜甜的。
调研走访结束后,当地工作人员对团队务实的工作方式给予了认可:“推广新东西,就需要这样能沉下来、做实事的年轻人!”
此次调研显示,数字人民币在下沉市场的推广,关键在于破解“技术适配”与“习惯兼容”的双重难题。商户表现出的认知困惑与场景依赖,本质上是对新支付工具实用价值的观望——而打破这一观望,亟需技术创新提供关键支撑。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的论断,精准指明了破局方向:“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蓬勃发展,实现了‘支付即结算’,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而数币湘行队深入一线的调研,正是通过捕捉这些真实的“推广痛点”,为破解数字人民币下沉“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依据。接下来,团队将带着红星农批中心的调研发现,继续深入跳马镇的村村落落,让数字人民币的种子在更广阔的田野扎根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翊涵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