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青力量赋振兴,青春创客筑梦柞水,解码木耳产业创新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1 00: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齐月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9 日讯(通讯员 齐月),2025年8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耳”韵乡村、菌青力量实践队深入商洛市柞水县,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的乡村振兴项目探寻深厚的产业根脉,团队成员们以青年创客的独特视角,细致入微地解码木耳产业的创新逻辑与发展路径。


菌青力量赋振兴:陕服学子以创新实践解码柞水木耳产业新图景


一.文创破圈:非遗工坊里的产业基因重组

秦岭深处,盛夏的翠色漫过沟壑。凤凰古镇的青石板路上,非遗工坊的木窗格漏进细碎阳光,照亮案台上的木耳纹样物品——这是当地匠人将菌菇形态与传统融合的创新之作。古镇商户印证了团队在创新大赛中提出的“文化赋能农产品”构想。

青石板路上的文化足迹 古镇里的灵动源泉

倾听乡土声音的青春对话 文化赋能下的农产品蝶变

二.科技赋能:智能大棚里的产研协同实验

金米村的智能大棚里,物联网屏幕上跳动的温湿度曲线,正在书写现代农业的新语法。成排的菌棒如精密仪器般整齐排列,团队成员的指尖划过监测终端,实时数据与赛前准备的“智慧农业方案”形成奇妙呼应。“从菌包灭菌到采收分拣,每个环节的参数优化都能让亩产提升15%。”村干部指着电商直播间不断涌入的订单,道出科技赋能的实效。队员们在大棚深处展开实验:用竞赛项目中设计的“菌棒废料再利用模型”,测算出每吨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的经济效益,为产业链闭环提供了新数据支撑。木耳博物馆里,从野生菌种到太空育种的展品陈列,更让团队看清了“科研+种植”的创新路径。

室内交流探讨 定格实践瞬间

专注分拣木耳  查看木耳培育

走进科普场馆 学习木耳知识

三.全链创新:木耳小镇的产业生态重构

在木耳小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团队走访了从菌棒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环节,欣喜地发现当地已形成“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为木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着产业不断提质增效。

石板路上的红衫身影 定格青春实践印记

四.创客助农:老庵寺村的价值裂变实践

老庵寺村与农户促膝长谈了解到每年7.8万斤采收的木耳,经深加工变成木耳挂面、菌菇酱后,为全村带来了超常规的收入。“香菇生长周期虽长,但氨基酸含量比普通品种高23%。”队员们据此提出的“慢生长·高品质”差异化策略,已被当地合作社采纳。

丈量助农青春足迹 绽放乡村振兴芳华

村落间的实地调研 与村民交流的暖心瞬间

五.青春答卷:从竞赛方案到田野实践的破壁之旅

“乡村不是创新的荒漠,而是待激活的实验室。”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会上的感慨,道出了这场创客之旅的真谛。从凤凰古镇的文创设计,到金米村的科技迭代,从木耳小镇的链条重构,到老庵寺村的模式创新,陕服学子将创新创业竞赛的“纸上蓝图”,转化为浸润着泥土气息的“田间方案”。

当暮色为秦岭镀上金边,实践队的行囊里装满了数据、方案与故事。这些带着温度的创新成果,不仅是对“三下乡”精神的生动诠释,更预示着: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赛场,青年创客正以菌青之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振兴答卷”。


撰文|齐月,齐妙,张韶涵

图片|姚天健,马雪颖

审核|乔倩文,王韬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齐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