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第一课:“蓝韵童梦”实践团带领乡村儿童初探非遗之美

发布时间:2025-07-06 00: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俊杰 、单蔡鑫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于俊杰 、单蔡鑫)7月2日夏日炎炎,蝉鸣阵阵,湘潭理工学院“蓝韵童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暑期义教活动于今日正式拉开帷幕。在活动的第一天,志愿者们通过精心设计的破冰游戏和一场沉浸式的“宝庆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成功与14名当地儿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带领他们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中华传统工艺探索之旅。

活动在上午一场温馨而欢乐的开班仪式中启动。为了消除孩子们初见面的羞涩与拘谨,志愿者们组织了多种互动游戏。教室与庭院里很快便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奔跑的脚步声。从略带羞涩的自我介绍到无拘无束的游戏互动,一个充满信任和期待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之间迅速建立起来。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重走长征路游戏的场景)通讯员 刘李欣 摄

如果说上午的相识是点燃热情的序曲,那么下午的非遗体验课则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文化浸润。本次课程的主角是“宝庆蓝印花布”——一项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的传统印染技艺 。

“我们希望给孩子们的第一课是独特且富有意义的,”项目负责人袁佳炜表示,“通过亲手触摸和制作,能让他们最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心中种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

(图为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一起准备蓝印花布材料的场景)通讯员 刘李欣 摄

整个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被设计成一场充满趣味的闯关游戏:

创意设计: 孩子们首先化身小小设计师,在纸上天马行空地构思图案,为自己的作品注入独一无二的灵魂 。

精心刮浆: 随后,在志愿者的细心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关键的刮浆技术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防染浆料均匀涂抹在镂空花版上,这一步决定了最终图案的清晰度。

神奇印染: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染缸旁上演。当涂好浆料的白布浸入深邃的蓝靛染液,取出接触空气的瞬间,奇迹发生了:布料的颜色由青变蓝,由浅及深,宛如一场生命的呼吸 。

刮灰见“蓝”: 经过晾晒、刮去防染的灰浆后,一幅幅精美的蓝白图案最终显现,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 。

(图为孩子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场景)通讯员 刘李欣 摄

活动结束时,每个孩子都高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作品,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的笑容 。这些作品,有的图案是娇艳的花朵,有的则是庄严的中国地图,每一件都凝聚了他们的心血与创意。

(图为精孩子们自豪地展示自己最终完成的蓝印花布作品照片)通讯员 刘驰 摄

义教第一天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信任与快乐,更让他们在亲手实践中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蓝韵童梦”实践团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期待能与孩子们共同创造更多精彩的回忆,用爱与知识,为他们描绘一幅更加绚烂的成长“蓝”图 。

(图为小女孩手举白纸——上面写着“欢迎湘潭理工学院蓝韵童梦队到来”的温馨场景)通讯员 刘李欣 摄

关于“蓝韵童梦”实践队:

“蓝韵童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是一支由湘潭理工学院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团队。该团队致力于通过短期义务教学、文化传播和互动活动等形式,为乡村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教育支持,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梦想,同时在实践中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

(图为蓝韵童梦队全员拜访邵阳蓝印花布基地与邓主任合影)通讯员 彭宇曦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单蔡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