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教课堂的“混乱”中,大学生志愿者们发现,乡村儿童用最真实的表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他们不愿被动接受“标准化”课程,却能在自主创作中全神贯注;他们听不懂复杂的规则,却敢直面未知勇敢尝试。这场看似“失控”的教学实践,反而揭示了乡村教育最需要的可能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图为小朋友们认真上手工课。涂明慧供图
“老师,能不能做花!”——当课堂主导权交还孩子
扭扭棒手工课上,实践队员准备的教案是“扭扭棒眼镜”,但孩子们却纷纷举起小手:“老师,能不能做花!”“能不能做棒棒糖!”面对突如其来的“需求轰炸”,团队临时调整计划,分组支持孩子们自由创作。令人意外的是,原本坐不住的孩子竟能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小老师的角色也从“指挥者”变成了“辅助者”——帮忙剪断、粘合,或是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不是不守纪律,而是长期缺乏表达的机会。当教育从“教你们”转变为“你们想学什么”,乡村儿童展现出的创造力与投入度,让实践队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应如扭扭棒般柔软可塑,而非僵硬固定。
图为小朋友们用扭扭棒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涂明慧供图
“吵翻天”的感统课背后:未被规训的学习本能
心理感统训练课上,孩子们的表现却让志愿者们“头疼”——他们吵闹、不听指令,甚至无视规则直接冲向教具。但仔细观察后,志愿者们发现了更深层的真相:这些孩子没有城市孩子常见的“怕犯错”心理。即使不懂规则,他们也敢光脚踩上指压板;即使动作笨拙,也会反复尝试平衡球。 表面是课堂失控,实则是学习本能的原始爆发。这种“混乱”恰恰暴露了乡村教育的另一重困境:孩子们并非缺乏求知欲,而是缺乏与天性匹配的引导方式。
图为小朋友们勇敢的参与感统训练。涂明慧供图
“一直输,不玩了!”:被忽视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空白
课堂上一个哭泣的小女孩引发了志愿者们的思考。她因游戏“一直输”而退出,同伴们却只顾催促“你快一点”。支教团发现,乡村儿童对输赢异常敏感,但对“团队协作”几乎无概念——这或许源于资源有限环境下比赛活动的简化。 这种矛盾让支教团意识到:乡村儿童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将个人竞争意识转化为集体动力的引导。
图为小朋友正在进行感统训练。涂明慧供图
支教笔记:谁是“老师”?
从扭扭棒的自主创作、感统课的“混乱”尝试,到对输赢的执着,这些片段让大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支教的意义。他们教会大家的,或许比大家带来的更多。乡村儿童用最本真的反应证明:教育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发现”——发现他们的需求,发现他们的潜能。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小朋友的合影。严轶娴供图
这场支教实践最终变成一堂“反哺课”:当志愿者们放下预设的教案,他们看见的是乡村儿童未被驯化的创造力、未被挫伤的勇气,以及亟待被点燃的自尊心。或许,乡村教育的未来,正藏在这些“不按套路出牌”的课堂瞬间。
供稿:严轶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轶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