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乡土脉络·链接产业动能 | 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禾兴农”实践队赋能下山口村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04 18: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方宇颖 张毅恒(师)   阅读 38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朝着乡村振兴目标迈进,2025年6月30日至7月2日,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禾兴农”实践队深入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下山口村,开展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怀揣服务乡土、奉献青春的赤子之心,在这片承载着红色精神与绿色希望的田野上,用实际行动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为下山口村的振兴画卷注入青春活力。

 一、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之基

实践首日,实践队走进下山口村陈祥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队员们驻足凝视,用心聆听,沉浸式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英雄烈士的赤胆忠诚。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不仅涤荡了心灵,更筑牢了实践队员忠诚担当、服务家国的思想根基,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的信念支撑。

二、深研产业脉动,融合文化根脉

紧接着,实践队将目光聚焦下山口村的支柱产业——高山蔬菜种植,队员们先走进下山口村冷库,实地考察蔬菜的储存、分拣、运输等流通环节,并与当地驻村干部深入交流,认真记录供销模式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力求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

随后,队员们步入田间菜园,与种植户亲切交谈。他们详细询问高山花菜、四季豆等特色作物的优选品种、生态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泥土的芬芳与农户们朴实的笑容,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菜篮子”工程背后所承载的民生温度与辛勤付出。

随着调研深入村民家中,队员们与村民围坐畅谈,话题聚焦于当地酿酒技艺。村民们热情分享酿造诀窍与传承故事,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米酒的醇厚芬芳。这份流淌时光里的记忆与坚守,深深触动着队员,更让大家清晰认识到,深厚的乡土文化和红色资源,是赋能产业、吸引人流、激活乡村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和“精神内核”

带着调查到的资料和感悟,团队在下山口村村委会展开集中研讨与成果转化。他们精心设计制作了《甘棠乡特色旅游路线图》与《下山口村特色农产品推介手册》。手册和路线图不仅图文并茂地呈现了高山花菜、四季豆等蔬菜的品质特点,系统梳理了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力求在推广“农特产品”的同时,讲好下山口村的文化故事,将“绿水青山”和“人文文化”共同转化为富民增收的“金钥匙”,为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具体路径。

三、汇聚青春智慧,擘画发展未来

实践收官之日,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禾兴农”实践队于下山口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举行调研成果汇报会。基于三日深入走访与系统分析,团队清晰勾勒出村庄的发展图景,下山口村的禀赋优势在于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优质的高山蔬菜产业基础,而现实挑战则表现为青壮年外流活力不足、文化资源挖掘联动有待深化、蔬菜产业供销模式亟需现代化升级。面对机遇与挑战,团队集思广益,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相关精准对策,为下山口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三日的下山口村之行,是一次思想的淬炼,更是一次深情的奔赴。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禾兴农”实践队的成员们,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坚定信仰,在乡村基层的探索中增长才干,在乡土文化的浸润里读懂乡情。后续实践队将持续服务下山口村,帮助乡村产业发展,讲好乡村故事,用师生的共同知识、才华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雅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