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探贝人”:研究生团队助推泥蚶养殖,解码贝类育种突破养殖难题

发布时间:2025-07-04 12: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正金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浙江万里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赴象山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和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开展实践

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 黄正金)6月16日,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潮间探贝人"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象山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与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通过"温棚观测-车间学习-塘域实操"三维实践模式,并走访了宁海当地贝类养殖户,系统开展了贝类养殖产业调研。本次实践聚焦我国四大传统养殖贝类之一泥蚶的科研价值开发,为特色水产养殖业注入青年科研力量。

图为“潮间探贝人”团队成员以及带队教师在象山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合影。通讯员 张洲 摄

图为“潮间探贝人”团队成员以及带队教师在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合影。通讯员 张洲 摄

一、探秘“微观农业”:微藻——泥蚶育苗的生命线

实践首站,团队深入藻类培养车间,系统考察了泥蚶幼体的核心饲料——微藻(如金藻、硅藻、扁藻)的规模化培养体系。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成员们学习了微藻的培养流程,并细致观察其结构。

团队了解到,与依赖人工浓缩饲料的虾蟹养殖不同,贝类(尤其是泥蚶)主要依靠人工培养的纯净微藻作为天然饵料。这一过程被专家形象地称为精密的“微观农业”。一位受访养殖专家解释:“泥蚶幼苗在孵化初期极其脆弱,如同婴儿需要奶粉,对饵料纯净度要求极高。”由于外塘水体杂质多、浮游生物构成复杂,刚孵化的贝苗无法直接适应自然环境,必须依赖室内车间培育的微藻作为初始生命保障。

图为“潮间探贝人”团队成员在微藻培养车间观察。通讯员 余高威 摄

二、亲历生命律动:育苗车间精细管理

离开藻类区,团队踏入泥蚶育苗与繁育车间。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成员们系统学习了泥蚶从“催产—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幼虫期—稚蚶—苗种”的完整育苗流程,并实地观察了工作人员对水温调控、幼蚶状态监测、育苗密度控制、水质管理及换水操作的精细管理。

围聚在育苗水槽边,团队成员首次近距离观察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贝类幼苗。这些微小而活跃的新生命激发了成员们的浓厚兴趣,部分成员进行了细致的取样操作,或在显微镜下专注观察幼苗状态。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感慨:“从理论走到一线,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这生长背后所蕴含的严谨与细致。”

图为“潮间探贝人”团队成员在泥蚶育苗车间取样、显微观察。通讯员 余高威 摄   在近距离接触贝类繁育养殖全流程后,团队尤其关注到泥蚶的独特价值。作为我国四大传统养殖贝类,泥蚶血液富含珍贵的血红素铁,是理想的人体补铁来源。这一发现使团队深刻认识到,培育高血红素含量、兼具高营养价值与强抗逆性的泥蚶新品种,是推动产业升级与科研攻关的关键方向。

图为泥蚶幼贝在显微镜下形态。通讯员 朱江江 摄

三、塘头实操:体悟生态联动与责任担当

在宁海太阳能水产养殖区,团队成员头顶烈日,脚踏泥泞,跟随养殖户登上小船进行投喂作业,并亲手操网打捞泥蚶样本用于后续实验。该区域采用“复合式养殖”模式:上层养殖虾蟹,下层养殖贝类(如泥蚶)。当地养殖户介绍:“投喂虾蟹的饲料可促进水中藻类生长,自然成为贝类的饵料。水体适度混浊是养殖效果良好的表现。”这种“上层动、下层滤”的生态循环机制,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承载力。

“这种模式确实科学又节能。”一位队员感叹。养殖户回应道:“没错,现在养殖既靠经验也靠科学。非常欢迎年轻人来学习研究,共同推动养殖业发展!”话语间流露出对青年力量投身现代农业的殷切期待。

图为“潮间探贝人”团队成员在泥蚶养殖塘亲身投喂、打捞泥蚶。通讯员 张洲 摄

四、从河塘回归课堂:深化认知与锁定痛点

结束现场调研后,团队在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接受了何京老师(长期从事贝类繁育研究)的系统授课。何老师围绕提升泥蚶苗期存活率,详细解析了“良种选育”、“水质控制”、“阶段性饵料供给”等关键技术环节,其内容与团队前期在养殖户处了解到的技术难点高度契合。研究院张传旭老师则结合浙江滩涂贝类养殖实践,深入讲解了“池上养虾、池下养贝”等生态循环模式的前沿研究,帮助团队将现场观察升华为系统的学科认知。

图为“潮间探贝人”团队成员在宁海研究院接受老师系统授课。通讯员 张洲 摄

此次深入一线的实践,使团队精准锁定了当前泥蚶养殖的核心痛点:繁育期苗种存活率低,尤其高温胁迫下死亡率高。通过与养殖户和专家的深度交流,团队认识到调控性腺发育温度和选育高抗逆性(如耐高温、抗弧菌)种质是破题关键。

四、实践延伸:实验验证与攻关方向

带着现场采集的样本和问题,团队返回实验室展开针对性研究。通过对样本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团队直观观察了泥蚶性腺从静止期(S1)到消耗期(S5)的关键发育阶段,明确了成熟期(S4)是亲贝繁殖(催产)的最佳窗口期。

图为”潮间探贝人”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对泥蚶性腺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通讯员 张洲 摄图为组织切片染色实验结果以及泥蚶不同时期性腺状态。

基于现场洞察与实验数据,团队明确了未来科研攻关的核心方向:1、温度精准管理是基础: 必须保障繁殖期核心温度(25℃)并有效规避高温峰值,措施包括推广低成本遮阳网、配备循环水冷却系统等。2、高抗逆种质选育是根本: 需持续选育耐高温、高血红素含量等优良性状的泥蚶新品系。

    虽然最终解决方案仍需深度科研攻关,但“潮间探贝人”团队已基于阶段性田间数据和实验验证,锚定了研究方向。未来,该社会实践团队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海洋生物免疫与进化实验室团队将深化与育种企业及养殖户的协作,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以青年科技力量赋能水产养殖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正金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51 赞
  1.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